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优化的调研思考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优化的调研思考
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1]实现这一目标,既要调查研究、摸清差距,也要寻根究底、追本溯源,更要因情施策、精准发力。2020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延续2017年第一轮国家义务教育德育状况监测的基本设计,组织开展了第二轮监测工作,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基于监测结果反映的突出问题,广州市荔湾区进一步展开了基层调研,以期切实了解教师的呼声和期待,探求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集纳教师智慧:基于监测突出问题的基层调研分析
此次第二轮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专任师资不足。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缺口仍比较大,特别是小学专任教师极少,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专业背景的缺乏导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困难和教材使用困难,既苦于校家社协同不力,也困于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不足;尤其是对于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这一基础性教学资源,困惑很多、焦虑甚大。二是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认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尤其在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急需补全,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创新、教学资源的收集和使用、教科书的解读和挖掘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三是精准培训不足。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希望参加“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对“教学观摩、校际交流学习与参观考察、课例研究、实践培训”等培训形式更为认可,精准培训有待落实。
在深入解读监测结果报告基础上,广州市荔湾区教师发展中心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复查复诊”:在常规到校视导调研基础上,开展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需求”专项调研、“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联合调研和“中小学思政课协作创新工程”调研回访,与广大任课教师一起进一步剖析问题,探寻解决途径。总体上,用教师的朴素话语可表达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需多方通力支持
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只有7.9%这一数据,暴露了一些学校“兼职任课”“临时顶课”甚至“无人授课”的实际情况。在当前教师管理体制和课程安排下,如何解决道德与法治“无人授课”的窘况?一线教师有诸多建议:招聘增员,定岗定编招聘专任教师,新增新鲜血液;校内转岗,动员本校有志之士转岗任教思政课,实现师资内部转化;区管校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全区统筹,跨校授课,发挥专业、专职教师的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有人上课”向“能人授课”的转变?一线教师见解精辟:竞争上岗,实现在职在岗教师优胜劣汰;全员轮训,实现任课教师理念、知识与能力更新换代;技能展演,发挥思政课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离不开教育、组织、宣传、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亟待专业支援
从监测结果报告和区域调研的信息都不难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师“心力交瘁”的工作现状相当普遍。究其原因,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不仅要“教得了”更要“教得好”。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心理、道德、法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知识,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史、国际共运史等多层次史实,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多方面常识,“教得了”并不容易。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育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认知,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认同,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更要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2],“教得好”更难。
相较于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承载着铸魂育人的课程功能,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教师要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乐于修身成己达人的“人师”的统一者,专业支援必不可少,强力支援刻不容缓。
(三)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热爱”亟需动力机制激发
在区域调研中许多任课教师提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特别侧重人的思想工作,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应同工同酬,享受专项津贴”“思政课富于中国特色,对任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体现独特性”“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付出应‘被看见’,课堂内外都应该计算课时”等意见和建议,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行政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深思。实行激励机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是提振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精气神”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最直接的途径。福利待遇是教育教学工作劳动价值的一种体现,发展前景是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预期。让教师对当下有“获得”,对未来有“期待”,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更是如此,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群体,这一群体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思维活跃但思想欠成熟、自我意识强但自理能力弱、自尊心强但自制力弱,教师心中有学生,自发地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爱感之、以行导之,方可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其次,需要教师对教育的热爱。立德树人是爱的事业,道德与法治教师眼中有教育,自觉做到比母爱多一分严谨、比友爱多一分慈祥,方可展现专业导师的价值。再者,需要教师对课程的热爱。道德与法治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践行课程理念,自觉以德育德、以身示范,方可彰显学业导师的魅力。
专任师资不足、专业支援不到位、考核评价不科学、教学热情消退等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等方面力不从心的现象比较普遍,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师资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3]。主动回应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呼声,解决其专业发展困境势在必行。
二、拓展专业路径: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
基于以上监测结果和基层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拓宽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
(一)度身定制专项培训,稳定持续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法赋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通知,均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路径、保障措施,绘制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的新蓝图。
“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每位思政课教师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4]等“硬指标”,既是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责任,也是不可多得的专业福利。各地党政机关、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各学校均有责任为思政课教师参加专项培训活动出谋划策、通力合作。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行政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专项培训活动,有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学时保障、经费保障,可针对“教师专业背景不强”“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专业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等痛点,稳定、持续地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助力其师德培育、专业补偿、知识更新、能力提升。无论是专任、兼职还是转岗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能在岗必学,上岗即学,实现平稳、持续成长。
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为例,与第一轮国家质量监测相比,道德与法治教师认为其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国情、安全、心理健康、历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比率明显低于全国比率(见表1)。这一转好势头与持续开展的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有直接关系。
(二)完善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精准提供个性化专业学习资源
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一些地区的智慧研修行动大力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资源共享、线上培训、联合教研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但是,国家监测报告中“教学资源不足”“研修机会不足”等问题,反映了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看得见、摸不着、用不上”的专业学习困境。各方各界应尽快完善网络研修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提升教师研修的普惠性、实用性和便利性,才能使一线任课教师全面感受互联网信息丰富、搜索方便、互助便捷的优势,突破资历、人数、时间、空间等限制,较好地满足教师“教学观摩”“课例研究”等研修需求。
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例,其提供了免费线上学习的新空间,创建了资源共享的新生态课堂,创建了“自主—群际研习”的教研新模式。[6]平台还设置了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教材和地方频道等版块,其中,德育版块的“思政课程”内容、教师研修版块的“学科研修”内容、教材版块的“统编版电子教材”内容,都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备课、教研、研训的重点关注领域。据一线教师反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空间均可以实现自主研修,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如果这些平台能对接各地区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实现账号统一、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不断完善网络研修平台的资源、服务和功能,让其更加实用、便利、个性化,将会更好地造福广大思政课教师,成为其专业发展“高速前进”甚至“完美超车”的新赛道。
(三)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协同联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等具体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可在培训合格后兼任小学思政课教师”等明确规定,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是教育发展新征程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历史选择,是建设大规模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也是制度创新之举。如期实现“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知识”[7]这一宏大且艰巨的目标任务,必须落实上述政策精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动协同联动机制建设。
一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培养一体化。高等院校加大力度和规模,培养专业对口的思政课教师,为学校输送更多人才;各地区各中小学校增加编制、提高待遇招聘思政类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二是统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训力量。传统的分学段、分学科培训模式已经难以胜任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训需求,高标准、大规模、长周期的培训工作需要师资管理部门、教师培训部门、教学指导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等多部门协作、多职能整合、全过程支持,提高培训与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支持。三是提升思政课师资流动便利度。创新机制,鼓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快地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疏解“专任教师不足”之困;转岗后的教师也能在专业发展、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培训研修优先”“评奖评优倾斜”“职称评审单列”等福利,使思政课这一平台不仅能培育优秀学生,也能培育优秀教师。对热心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校外人士特别是法学等专业人才,可通过特殊人才政策招聘引入,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思政课教学、教研与科研,从而有效缓解思政课教师“法律知识紧缺”等焦虑。多方协同,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