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院:构建“五协同、四课堂、三保障”劳动育人模式
近年来,XX学院秉承“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构建“5+4+3”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新模式,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全面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一、构建“五协同”育人主体联动机制
学校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从全员育人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好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为主体的“五协同”育人功能,打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模式。一是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激励当地企业担任劳动教育主体,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基地,鼓励资深员工到学校进行工作经验分享,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之中。二是强化学校的主导作用。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设置1学分理论学习和3学分劳动实践,将新时代劳动思想内涵融入其他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发挥社会的互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组织共同搭建学生劳动教育资源学习平台,组织业内优秀劳动工作者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展示新技术、新成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专业劳动知识和技能。四是激活家庭劳动育人的基础作用。家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家务活动。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掌握劳动法律法规以及维权知识,进一步增强自我劳务利益保障意识,通过各种比赛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对劳动教育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营造“四课堂”育人空间
学校充分发挥“第一二三四课堂”(理论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作用,采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注重“第一课堂”理论基础作用。在理论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模块,通过系统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论文)中强化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劳动权利和责任教育、劳动情感和态度培养,全面培育劳动精神;有重点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纳入劳动品质的培养,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二是发挥校园课堂育人作用。各学院通过勤工助学、班级卫生评选、宿舍卫生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自觉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增强学生自觉意识;三是加强网络课堂育人功能。通过智慧树平台开设数字化劳动教育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促进劳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四是拓宽社会课堂育人平台。利用校外企业组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把一些富有教学教育意义的企业组织作为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定期与企业联合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网络科技大赛等,让大学生在更大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三、完善“三保障”机制建设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规划出台具有校本特色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课程体系研发、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组织、学分认定和测评等一系列工作小组,形成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合力,以制度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二是注重经费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学校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设施、劳动教育场所、劳动教育工具等工作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开设劳动教育产生的工作量纳入全校教学工作量统一核算。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确保劳动教育安全、有效开展。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保障。建立一支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领导干部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聘请劳动模范、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等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劳动育人”水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