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构建从公平奠基到优质引领的基础教育新格局

2025-01-03564

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者,浙江省围绕“教育治理、五育融合、教师发展、教育改革”四大主题,聚焦“高标准、高水平、高素质、高效能”四大目标,提出并实施了“扩优提质”创新模式,旨在构建从公平普及到优质引领的基础教育新格局。

一、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配置学位“高标准”

(一)统筹资源,科学布局

浙江省在资源统筹和科学布局上提出前瞻性的资源配置策略,力求建立一个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扩大公办幼儿园的资源供给,逐步满足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从2019年的47.6%提升到2024年的76.8%。同时,通过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优化城乡间的资源共享,并通过“县中崛起”工程推动校际帮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学校建设体系,以实现区域教育一体化和师资配置均衡化。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幼儿园小班化试点,以大中小班额一体化的形式,确保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质量的统一。支持乡村学校的发展,积极优化整合资源,在部分地区开展具有浙江特色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超过90%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愿读尽读。普通高中实施“扩容提质”计划,利用现有高中资源挖潜、新建普通高中和举办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等方式,增加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二)城乡融通,共生共享

浙江省通过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教共体)等模式,创新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逐步缩小差距。在学前教育阶段,依托乡镇中心园办好乡村园,确保95%以上的乡(镇)村幼儿园实现一体化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县域为单位的全域教共体模式,以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三种模式促进教共体内各校同标建设、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聚焦“山海协作”和“县中崛起”行动,省财政每年投入1.2亿元专项资金,以跨区域结对帮扶形式支持山区及海岛县域的高中发展。我们将持续优化帮扶项目,建立“省域统筹、优质辐射、高校助力”的对口帮扶机制,以全面提升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

二、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推进高水平育人

(一)思政领航,五育夯基

构建系统化、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浙江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2022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教育理念、教师队伍、研修备课和考核评价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确保各学段思政教育的系统衔接。2023年4月,浙江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制定联盟章程与工作方案。形成省市联动的协作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深度发展。通过打造“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品牌和“云上思政公开课”等途径,创新思政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拓展育人路径。培育“人人行有礼、人人爱阅读、人人长才艺、人人好运动、人人会家务”的“五个人人”实验区和实验校。通过“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等活动,进一步打造智慧思政品牌,增强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二)多元育人,拔尖创新

浙江省在“提质”过程中大力推进育人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着力构建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育人体系。通过“优才优育培养计划”,探索早期发现、评估遴选和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与路径,逐步实现大中小学的一体化贯通培养。在此基础上,还将设立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学校。2023年启动了省级中学生“英才计划”扩面提质工程,选拔了近400名优秀高一学生参加“英才计划”,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研究课题,接受科研团队的直接指导。

三、优化教师发展新体系,涵养高素质师资

(一)阶梯培养,分层分类

经过十多年建设,浙江省逐步建立了教师培训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起“覆盖全员全程、实施分层分类、过程可溯可感”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选择+分层分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并由省政府发文,各地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3%和公用事业经费的10%作为教师培训经费。这一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基于自主选择、按需施训的培训体系,结合分层分类的学分制培训方案,以及开放竞争、实时监控的教师管理体系,为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此外,浙江省系统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浙派名师名校长工程,进一步健全教师分层分类、阶梯式成长的培养体系。为支持偏远地区教师的职业发展,实施了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特别为山区和海岛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加速乡村教师的职业成长。

(二)强师提质,优师共享

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和提升教师质量,浙江省以“可持续+专项”保障的思路,建立了灵活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实施“县域挖潜、市域调剂、省级统筹、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师编制使用效率。浙江省还完善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并规范教师的流动管理,推动县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针对阶段性紧缺学科教师,浙江省采取教师校际共享的方式进行对冲,确保思想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在区域内的合理分配。同时,浙江省推出山区海岛县“强师”计划,在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分设“定向服务岗位”和“特设岗位”,以满足偏远地区教师的需求。“定向服务岗位”面向山区海岛县教师,创新“带帽下达、人走帽留”的“定向”服务机制;“特设岗位”则面向全省优秀教师,选派到山区海岛县工作6年,以增强当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一策略通过定向和共享机制,形成了省域范围内的优质师资流动网络,有效促进了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全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

四、开拓教育改革新路径,激活办学“高效能”

(一)数改赋能,教育更智慧

浙江省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积极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通过技术支撑和数字赋能推动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深化“学在浙江”数字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学习环境。通过“之江汇”互联网学校集成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出一套系统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Z直播”“名师网络工作室”“浙里问学”等多元化的数字学习服务,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满足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二)评价改革,驱动新发展

浙江省在评价机制上进行多维度创新,通过区域教育生态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动办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建立“过程型质量、结果型质量、结构型质量”三位一体的区域教育生态评价体系,以常态化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为抓手,引导各校在育人过程中注重质量提升。深化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全面衡量、综合评估的评价机制,探索破解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升学方式。

积极推进中考招生改革,探索普通高中划片招生、免试注册入学、均衡派位等多种招生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严格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制度,建立高中阶段学校省级统一招生录取平台,初步实现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和普通高中、民办与公办学校同平台、同批次招生,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6178

分享给朋友:

“构建从公平奠基到优质引领的基础教育新格局”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