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副校长许兴东:在二中天元2023届初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25-01-03309

6460

2023年

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二中天元2023届初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副校长 许兴东

(2023年7月16日)

尊敬的家长们、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千日如白驹,转眼到毕业。祝贺同学们毕业快乐!

这场毕业礼还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告别,因为我们会有预期的相遇或美丽的邂逅,权当是一场短暂的辞别吧。

记得去年此日,我为天元首届初三毕业生作了《一船明月一帆风》的致辞,送给同学们“四更”:更健康、更温情、更进取、更热爱。今年我会一如既往地将这“四更”送给同学们,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让同学们装进行囊,我还想赠送同学们一句: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句话出自《论语》,对于博学的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值同学们这般青春年华的至圣孔子,少年立志于勤奋学习,做好学问,将学习、学问作为人生最重大的选择并确立为终生的追求。

上学读书本是天经地义的事,顺理成章的事,是同学们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可现在不少同学、家长谈“书”色变,不谈读书,母慈子孝,一谈读书,鸡飞狗跳。读书俨然成为了人生成长的一只拦路虎,常噬咬我们幼小的心灵,年少的你们,早早地体验了苍凉的感觉。如果家有考生,父母也是提心吊胆焦虑不可终日的,家里连空气都有些许凝重。有的学校,中高考一结束,毕业生立马从楼上扔下书籍、试卷,发泄久蛰的压抑,找回久违的自由。我也曾从不同维度思考过这种现象,原因大致有这几种:

一是社会基本形成了一种“读书——考试——升学——就业”的单向人生通道,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份“金领”职业,每个人的动态生命成长过程被就业与职场的残酷现实设限成了独木桥式的人生旅程,箝制了生命的个性、张力与想象力,生命的通道变成了一条逼窄的小径,而不是可以尽性驰骋的原野。

二是很多学校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不断累加功课,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眼睛一睁,开始竞争;考高一分,压倒千人。学校说的都是五育并举,做的都是分数万岁,学校成了考试的角逐场,成绩成了师生奖罚的唯一指标,整个校园沉浸在悲壮的学风中,宣扬分数、排名的喜报条幅迎风飘扬,学生丰富且灵性的成长被狭隘的成功、荣誉所取代,学校失去了育人的初衷,学生失去了生命的美感。

三是家长习惯用邻家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用孩子的劣势来比对邻家孩子的优势,而看不见自家孩子的独特优点,用对比制造心灵伤害甚至精神上的迫害,有的孩子在家庭高压下郁郁寡欢以至抑郁或狂躁,缺少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本是春兰,非比冬梅,孩子等不到自己的花季,就在别人绽放的花季里夭折了。

四是舆论的炒作与推波助澜。媒体关注的是考试状元、屏蔽生以及各学校的清北生、重本率,而不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隐性秘密,如是否招收了高分复读生、是否利用学生假期或周末补课、是否开设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美劳或个性发展的社团课程、期末评优评先时是以学生综合发展为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这些唯成绩论的报道无疑会加剧基础教育和社会认知的畸形发展。

据此,我们是不是就认为读书是一种难过甚至罪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就忤逆了同学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呢?今天我姑且将“志于学”窄化为“读书”,与同学们探讨交流。

其实,读书是一件蛮风雅也值得津津乐道的美事。大家知道宋代,不是因为商品经济很发达,而是豪放婉约的宋词与开一代风流的文人墨客,如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陆游、李清照、司马光……宋代文化的天空可谓群星璀璨,珠落玉盘,一时风光无两。一批批志趣文人饱读诗书,不只为出仕、做学问,而且读的是一种人生的意趣,一种生命的韵味,一种生活的悠哉游哉。文人见面,寒暄时总会互问:“近读何书?”很多高雅的聚会,会作诗能作词,方可进入,才气成为了入场券。文士们还将“掉书袋”作为娱乐活动,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

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赌书消得泼茶香,夫妻俩每天饭后,都要玩这个游戏,互相出题,胜者喝茶,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我们饭后都是王者荣耀或抖音快手,葛优躺成了标准姿势,哪还有一丝高雅文雅的闲情逸志。

关于“推敲”一词的源起,也是我们熟知的。一天,贾岛骑在驴上,灵感萌动,偶得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思“推”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一字未定的事情解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思之良久,最后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事后两人成了文坛朋友。以文会友,古代常遇,文人相轻,现代居多。

当然,读书也不仅限于“掉书袋”或字斟句酌,除了文字之书,还有无字之天书,即自然之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一种学习方式叫“走读”。

记得我曾和二高同事潘振宇、陈景文老师带一批学生去澳洲游学,我在游记里曾有过一段记录:

说到公园,不得不去海德公园,悉尼一景。青草青翠翠地自然蔓延与生长,快到午间,青草上依然原封不动地缀满晶莹的露珠。我蹲下身,嗅着青草青色的味道,你无法抗拒这份色香。草的味道是纯粹娇嫩的青草味,无一丝杂质,如同其纯粹的外形,纯粹的色泽。草一直青到海边,与沙滩相约,与蔚蓝的大海相接,在舒缓的白色泡沫边缘浅吟低唱。海蓝得无边无际一丝不挂,与天空交辉,谱成蓝色的幽梦。你会在蓝色的幽梦里自由舒展,自己的躯体与魂灵慢慢轻盈慢慢浮起,直至融入幽幽的海天一色中,你成了蔚蓝色的一部分,你彻底溶解了,你成了一个轻灵飘忽的梦。(摘自uncle许《再见,澳洲;再不见,从容》)

自然给人以美感以陶醉,让人身心俱酥,山河万里也让人遐想万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将自己、江流与明月融为一体,置于浩渺的宇宙空间与漫长的时间长河,在天人合一的原始洪荒里窥究自然感悟生命,让每位读者的思绪悠悠绵绵飘浮到江月营造的意境与人类族群的原点,我们于一刹那体味到永恒,真正感慨到《春江花月夜》为何孤篇盖全唐了。

每个人都是“自然之子”,向自然学习,所见所闻所历皆学问,赋予自然以生命的美学,也让浮躁的生命有所皈依。

读书不局囿于生活的乐趣,对自然以美的探究,让生命充满诗意,还隐藏着人生深刻而普遍的哲理。

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关乎生命的渺小与博大、须臾与永恒的话题,让人在渺小中窥见博大,在须臾里觅见永恒,进而让人生摆脱虚无,走向热烈。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也有一段人生的哲思: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这段同样令人叫绝的人生喟叹给人的启示是当志存高远,且要有持续攀登之体力,否则会力不从心。如果结合当下,还可以进一步发散出人生道理:不要躺平,要怀揣梦想,且你的能力要撑得起你的野心。

每个人都有游历或登山的体验,但能从日常简单的经历中感悟出至上至深的生命况味,也是“至者少”,非博学且深思“不能至矣”。

读书的方式千差万别,读书的偏好因人而异,读书的境界有高下之分,读书的品类有雅俗之别,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多有裨益,但如果总用输赢等功利心来评判读书,就太浮躁了。

这个暑假有点长,不妨好好利用这段闲暇,在有字或无字之书中找点生活的乐子,抒发诗意的情怀,沉淀人生的哲思,让身体与灵魂都在路上。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只要你志于学,灵魂就会有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6070

分享给朋友:

“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副校长许兴东:在二中天元2023届初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