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共享 城乡发展共进 以基础教育之力厚植人民群众幸福之本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基础教育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置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去部署,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市情,坚持公益普惠、优质均衡方向,统筹高水平规范、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以“六个一体化”为牵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坚持铸魂领航,“五育”一体化融合落实。着力夯实党建“底座”。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在全国创新实施中小学校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将扩优提质纳入其中体系化落实,推动全市91%的公办中小学单独建有党组织,增核党组织书记职数450余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厚植素养“底色”。建成13条中小学“行走的思政”研学路线,体育美育课程开课率、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率、学校保健操普及率达100%;全市域推进“渝见书香·遇见成长”读书行动,建成612个科普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现科学教育实践场所县域全覆盖;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试点推行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ABC等级认证,建成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关爱保护闭环体系。着力筑牢发展“底盘”。根据城乡空间规划、人口分布及变化趋势,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研制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扩优提质行动方案,设立120亿元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项目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滚动计划,在人口净流入较大的城镇地区新(改)扩建学校547所,新增优质学位27.8万个。
坚持发展领先,质量一体化整体提升。聚焦优质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体系化实施园舍标准化、教师专业化、课程游戏化、治理常态化、保障制度化,通过优质园领办园、科研所示范园、集团化共建园等,多渠道增加普惠性优质学位,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0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56%,普惠率达94.61%,推动园所从“一园好”到“园园好”。聚焦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投入资金100.82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打造一大批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的“小而精”“小而美”乡村学校。实施优质资源拓展行动计划,通过集团化办学带动一批、新优质校引领一批、结对帮扶提升一批等方式,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乡土特色优势反哺城镇学校,已建成紧密型义务教育集团180个,农村学校参与率达100%,更多优质校“花开”老百姓家门口。聚焦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开展特色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建设,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立项建设202个课程创新基地、150所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100个校本教研基地、750门精品选修课程和563个优秀学生社团,探索建立县中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发展模式,全市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达75%。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机制,设立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实施“种子计划”“雏鹰计划”“英才计划”。同时,统筹抓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等工作,为学生点亮“多元多样多彩”的成长之路。
坚持队伍领衔,师资一体化统筹管理。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区县一体、余缺调剂”的编制周转制度,优先用于补充义务教育教师,累计向11个人口净流入区县下达教师周转编制9000余个,有效满足中小学教育需求。打造乡村教育“强磁场”。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学校高级岗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按照3%的比例为乡村学校增设定向高级岗位。支持乡村学校采用特设岗位补齐师资缺口,将城区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推动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流动,全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占比达26.6%,其中优质学校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占比达23.4%。推动城乡待遇“同城化”。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甚至高于全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全市教师基本工资、基础绩效实行“同一标准”并同步动态调整,城乡教师人均工资比五年前增加2.95万元,乡村教师工作补贴年人均增长1800元,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数字领跑,平台一体化标准建设。着力铺好学校数字“高速路”。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推动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城乡教育一体化,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率达100%,建成多媒体教室9.78万间,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占比达100%,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着力建好优质教育“资源库”。发挥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作用,建立“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资源库”,汇聚在线课程7000余门、数字图书近50万册、数字资源600余万条。推进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成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1909节,面向全市中小学开放共享。着力上好城乡同步“一堂课”。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重庆智慧教育平台访问量突破2.32亿人次,开通“网络同步课堂”1000余个,推动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同上一堂课”,“基于‘名校网络课堂’的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让大山的孩子共享优质资源。
坚持探索领路,改革一体化设计推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卓越课堂为引擎,以建设新课程实施样本校为依托,每年投入专项资金800万元,每期立项建设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和100个教研工作坊,通过建设一批教育家办学实验校,设立一批卓越课堂改革试验项目,培育推广一批优秀教学成果等方式,整体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持续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建立健全中小学公平入学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教育入学一件事”平台建设,让“数据跑路”赋能招生监管,被纳入2024年度国务院部署“高效办成一件事”的13个重点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地区之一。创新开发“重庆市基础教育招生入学驾驶舱”,构建态势感知、运行监测两大指标体系,对全市招生生态进行数字化、精准化监管治理,推动全市招生工作“一舱全察”。持续实施教育评价改革。在全国率先印发《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科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纳入对区县政府的督查激励项目,根据“五破五立”设置五个评价项目,加快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多维数字化管理体系,重庆多项评价改革被教育部纳入典型案例面向全国推广,有效将中央改革“蓝图”转化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坚持公平领向,生态一体化系统治理。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开展规范办学专项行动,建立“周研判、旬例会、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闭环机制,统筹运用任务清单、规范指数、分级督办、约谈警示、情况通报、评审关联等方式,指导督促区县严守规范办学属地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全市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巩固拓展“双减”成果。坚持校内校外多向发力,持续加强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质量、课后服务质量、校外监管质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5+2”全覆盖,学生参与率98.33%;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1539家,压减率达99.61%。稳步推进“公参民”治理。推动“公”“民”全部平稳脱钩,新增公办优质学位约11万个,每年减少学生家庭学费支出近22亿元,重庆“公参民”治理经验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从稳体制、稳队伍、稳质量、稳投入等方面,高质量做好“公参民”治理“后半篇”文章,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教书育人环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