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汇编(12篇)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汇编(12篇)
目录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 2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2 9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3 23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4 32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5 37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6 46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7 54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8 61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9 70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0 75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1 87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2 90
?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
一、调研目的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让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可持续、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的开设、体育艺术群体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促进策略与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艺术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xx镇各中小学、教学点
(二)调研方法
1、问卷法:
调查体育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投入;未来7年发展规划。
2、访谈法:
与体育、艺术教师、校领导、办事处教研干事及学生面谈。
3、观察法:
看档案资料;看场地、设施设备;看器材
三、调研综述
(一)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成绩
1、开齐开足了课时,严格组织管理
调查发现,全镇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教学管理的依据完全来源于上级下达的指导性文件,各校体育艺术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下设由主管副校长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校均开齐开足了体育艺术课时,并把体育艺术活动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了细致认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实,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实群体活动,竞技成绩、艺术成果喜人。
全镇各校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两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克服场地、器材、经费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学生群体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有训练内容、方法,有训练记载,充分调动了义务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育乐的目的。“课外一小时锻炼活动”开展率达100%。
各校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及运动队训练达98%,俱乐部式的体育艺术教学法模式营造了生动、活泼、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各校坚持举办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月或季体育艺术活动,如“三大球”、“三小球”、广播操、拔河、踢毽子、歌咏比赛、美术作品展等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在参加各级体育、艺术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体育艺术教育设施简陋,但成果喜人。
3、体育艺术教师素质迅速提高,稳定教师队伍
xx办事处积极响应国家、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争取指标先后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到武汉等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艺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建平台,落实体育教师服装等有关待遇,并在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真正提高体育艺术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艺术教师地位不高,编制不足。
调研中发现,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人均每周上课在14—18节不等,但额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纪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1—2年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证每班每周4节体育课,其它年级3节体育课。目前体育艺术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村小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只知道上体育课就是玩。
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为零。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体育艺术教师被迫转岗或下海,造成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失修。
xx镇义务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学校体育艺术不能很好开展。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艺术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遇的1%。有的学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艺术工作不够重视,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给予解决。
部分学校体育艺术场地设施建设不够科学,部分设施被占用,体育艺术设施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由于养护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寿命,致使器材频繁损坏,甚至报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春、秋、冬多风季节,各校体育场地扬尘现象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三)促进体育艺术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资培训。
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体育艺术的开展给体育艺术
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更要有突出的学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还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知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大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教育部门应把体育艺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抓住“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工作,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我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校际相互观察、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和有兴趣的富余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和函授状大队伍。提倡校际之间教师相互聘任。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进专业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使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2、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经费,努力达到全国平均,在经费的使用上,每年应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实解决有些领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问题。
在教育经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艺术经费增加创造了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迅速改变学校体育艺术遭遇严重短缺的局面。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不被侵占,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3、重视群体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形成。
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重视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还应重视群体活动和兴趣小组的训练等群体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制度,积极组织“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师生体育、艺术汇演活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校的群体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艺术俱乐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与艺术”“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建立群体教育的评估标准,把体育艺术群体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认知水平、体育艺术素质、体育艺术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新体系。将体育艺术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门、体育艺术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4、加大体育艺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体育艺术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艺术的目标,国家教育部把体育课改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我国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面临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体育艺术课程必须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修订体育艺术课程计划,使体育艺术教学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弹性化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实践能力和体育艺术素养,使学生的终生体育艺术思想形成和发展。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间互动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艺术教学环境。
?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2
为推进我市九年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市政协统一安排,自7月下旬开始,市政协社会发展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在朱朝林副主席的带领下,县、市、区政协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市直有关单位、市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区、乡镇办事处,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对义务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详细了解。在调研期间,深入21个乡镇办事处,实地察看了70所中小学校,召开市直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类型的座谈会36场次,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89所,其中小学200所,在校生113612人,教师在岗在编7218人,在岗非在编224人,行管人员在岗在编464人,在岗非在编307人;初中89所,在校生85943人,教师在岗在编6966人,在岗非在编130人,行管人员在岗在编583人,在岗非在编35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私立中小学1所。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初中生入学率98.7%,辍学率1.3%。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普九”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市义务教育在调整中得到较快发展。
义务教育深入人心。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把义务教育工作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
教育投入力度加大。自2007年春季开始,我市按照“明确各级职责、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强化了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中的重要责任,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我市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近年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杂费和教科书费;扩大和提高了贫困学生生活费的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已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防流控辍多措并举。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我市采取“整体联动依法促学,责任促动走访劝学,爱心推动捐资助学、丰富校园生活善教乐学”等多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厌学、辍学行为的发生,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近年来,我市小学阶段掇学率为0,初中阶段控制在3%以内,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受到国家、省、市“普九”检查组的好评。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按照“小学就近集中,初中镇上集中”的原则,统筹规划,适时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小学向总支集中,调整减少村级小学600多所,“普九”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和锁定。调整布局和寄宿制学校的增加,使办学条件改善面临资金投入的压力。为弥补我市财力的不足,20xx年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共计6248万元,用来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一批重点工程,使我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市实施了272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建设,改造校舍231305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5154平方米。xx区和xx市实施了21所学校的改厕、改灶和新建沼气池项目。目前学校的状况是,城区好于乡镇,乡镇好于总支,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好于边远山区,初中好于小学。我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20xx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共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其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1500万元。全市建立光盘播放点53个,建卫星接收站310个,建计算机网络教室73个,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我市农村学校达到100%。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15所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11所学校通过验收,有10所学校实现“班班通”,带动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市学校中的推广和应用。
教师素质逐步提高。我市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举措。全市结合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全市妥善处理民办教师5000多人。建立健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和校长的对口援助、定期交流和定期轮换制度,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各地采取“走教”、“送教下乡”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作用,帮助农村学校尤其偏远乡镇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县将19个乡镇划分为随北、随南、随中三个教育协作区,协作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流动互助,教科研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努力达到区域教育质量均衡。xx区启动了“国培计划—20xx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小学和初中的16个学科的2000多名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义务教育取得可喜成绩,但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诸多困难和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学校布局调整是办好教育长期的工作,我市农村中小学校仍需优化调整,部分乡镇超级大班仍然存在。目前,市经济开发区、城区表现尤为突出。伴随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区快速扩张,城区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却未能跟上步伐,中小学布点不足,不能适应城区发展的需要。如市委、市政府所在区域,以及新火车站周围,新建了大量的居民小区,有常住居民将近十万人,但只有新还建的文峰塔一所小学,根本不能容纳这些居民子女入学,他们只能向xx区学校涌进。又由于教育基础不同,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还不够均衡,家长花钱买“品牌”,学生择校入学,导致“超级大班”的产生。如实验小学在校生3763人,共开设43个教学班,平均班额在80人以上,部分班级达到了90多人,学生前抵讲台,后抵墙壁,非常拥挤。“超级大班”带来的负面效应非常严重,一方面,条件好的学校“吃不消”,人满为患,造成教师资源紧张、教学资源缺乏、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上学、放学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附近农村和薄弱学校“吃不饱”,生源流失,资源闲置浪费。如开发区原东城6个村6所村小,撤并后还有4所村小,其中寨湾、熊家2所村小学生均在100人左右,吴家老湾、十里铺2所村小学生均不到400人。
(二)教师队伍基础薄弱
1、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自2000年核编以来,我市教师至今未进行核编,这种状况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因受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队伍进出不畅,“进口靠编制,出口一条路(退休)”,导致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近十年来,全市中小学几乎没有补充年轻教师,“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调查问卷显示,全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师,30岁以下仅1569人,占在编教师总数的11.06%;46岁以上的3778人,占在编教师总数的50.73%。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年龄老化更为突出。随县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50.1岁,陈巷镇寿山中心小学有14名教师,上岗11人,其中50岁以上有10人,还有2人接近退休年龄。更令人担忧的是,近10年内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将退休3863人,占现任教师的近27.23%。若不及时补员,我市教师队伍将青黄不接。
2、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主要存在“两多两少”。从学科结构看,传统学科的教师多,短线学科教师少。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教师有富余,因为年龄、专业等原因又不能改行。而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紧缺,有的甚至没有。如随县全县小学仅有生物教师4名,有4个乡镇没有体育专任教师,有3个乡镇没有音乐专任教师,有6个乡镇没有美术专任教师,有9个乡镇没有微机专任教师。全县初中仅有科学课教师8人,有3个乡镇没有音乐专任教师,有8个乡镇没有美术专任教师,全县缺英语教师58人,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240人。因此,很多学校不能开齐课开全课,即使开了课,教师也是“赶鸭子上架”,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像开发区十里铺小学2个教师包一个班,“承包式”教学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普遍存在。多的教师不能走,缺的教师没人进,导致结构性缺编。为了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有些学校只得对外聘请代课教师,全市非在编代课教师共354人。从地域结构看,城镇较好的学校教师多,边远农村较差的学校教师少。由于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一些城区、乡镇基础较好的学校教师充足乃至富余,而一些边远农村较差的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如随北各乡镇缺编尤为严重,淮河、小林、万和3个乡镇缺编170人。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我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还有不达标的问题。全市小学教师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678人,占小学教师的37.1%;初中教师中专以下学历的767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11%。二是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底蕴薄弱。由于年龄的老化,带来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底蕴薄弱,他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地植入老的、落伍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能力的有限导致学生培养的障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窄。特别是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操作能力较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难以对学生进行优质教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三是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失范,不同程度地存在请吃、送礼,课堂上接打手机、酒后上课、课外打麻将等问题。
(三)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1、寄宿制学校条件简陋。寄宿制学校与省教委要求的“十有八配套”、“五改”、“五建”的标准仍有距离。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的宿舍、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吃水、吃饭、吃菜、洗澡、入厕”等“五难”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有的学校没有餐厅,学生只能在简易的饭棚或露天里就餐;有的学校学生住宿简陋、拥挤,“冬天挡不住风,夏天遮不住雨”,不到1米宽的床铺睡2个学生,4个学生一张床,一间不足20多平方米的房子居然要睡40多个学生;有的学校宿舍里没有卫生间,学生夜晚入厕十分不便,为了学生的安全,只得在每间宿舍里放个围桶,淮河中学全校1140多名学生共用一处24蹲位的厕所(男女各12人),下课10分钟,根本不能解决学生如厕问题;有的学校饮水难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2、校舍危房仍然存在。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市农村和部分城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工程质量低、配置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等“五低”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尽管近三年每年争取项目资金,对部分学校进行改造、重建、新建,但目前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校舍亟待改造。全市仍有各级危房50.23万平方米,d级危房11.7万平方米。仅大洪山风景区d级危房就有8185平方米,其中土门中心小学8栋校舍建于70年代,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学生读书住宿环境极其恶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教学技术装备建设滞后。我市传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劳技教学器材等)在“普九”之后,几乎没有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原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充实和补充,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如要做到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尚需资金1.5—2亿元。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1、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仍有缺口。
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共需5.2亿,地方财政只拨付5.1亿元,仍有缺口1570万元。
2、教师绩效工资尚有缺口或偏低。
曾都、随县财政预算中绩效工资部分普遍留有年人均1800元缺口,由学校自筹资金解决。随县4974名在职教职工,资金缺口达695万元;曾都3740名在职教职工,资金缺口达673万元。xx市教师绩效工资,年平均每人仅7000元,低于标准的部分由学校自筹解决,而学校没有经费筹措渠道。另外,曾都、随县的教师每年还负担养老保险金2000元左右。
3、市经济开发区与xx学校项目经费落实有体制障碍。
由于体制原因,市经济开发区、xx教育管理的许多职能仍在xx区和随县,政策不能共享,国家对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项目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划拨到位。如“农村初中学校改造工程”实施以来,淅河镇至今未得到相应的资金。还有“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三改’工程”、技术装备等也没有经费到帐。大洪山风景区也不例外。
4、学校债务不减反增。
据统计,全市中小学校仍负债1624.09万元。学校当年公用经费只能维持基本运转,而必要的开支仍然必不可少,如小型维修、设备添置、临时人员工资等,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不得不举债运转。随县仅学校按要求聘请的部分保安人员、寄宿生生活教师工资等这一块,因未列入财政预算,469人的经费缺口就高达468.4万元。另外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也给学校增添了新的债务。规模小的学校更是举步维艰,捉襟见肘。在某学校,教师领粉笔要一支一支地领。
(五)学校外部环境不优
虽然全市对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周边电子游戏室、网吧依然存在,仍有接受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二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无牌无证车辆、农用车辆接送学生现象十分突出,部分车主受利益驱使,超载营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三是城区学校治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学校晚上放学后成为社会小混混敲诈勒索的集中时间,危害学生的安全;四是有些学校周围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现象突出,造成学生上放学交通拥挤,过期、不卫生食品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三、意见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搞好义务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在领导,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定不移地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承担统筹规划、经费保障、教育管理三大责任,办好义务教育,尽可能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一)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划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调查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状况、地理特征、学校原有设置及办学质量等情况,反复比较论证,调整布局方案。在调整布局时,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时,要规划学校布局的发展用地。根据随州城区目前的现状,建议搞好“两扩两建”:扩建文峰塔、瓜园两所学校;在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各新建一所学校,鉴于城东新区有2所村小因学生数量不足已无存在必要的现实,建议用土地转换方式择址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此缓解xx区学校的入学压力。
(二)建立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创新机制,尽早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一是合理核定编制。要缩短教师编制核定周期,按标准根据需要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数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定编,适当考虑增加教学辅助人员、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安保等编制。二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或学校为单位,采取“退一进一”的原则,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毕业生,重点解决特色学科师资短缺和边远山区教师缺编问题;加大选调资教生的力度,鼓励优秀资教生服务期满留用,并予以优先考虑转聘。三是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要实行和坚持一定行政区域内的教师流动制度,城镇学校每年要接受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进修培训,鼓励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并把它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从而形成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四是建立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绩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五是建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对不敬业的在任教师,要坚决淘汰,对少数师德缺失,又不服从调动和管理的教师,要予以解聘,空出编制用于解决新进人员的编制问题。
(三)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站在“义务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这一高度,抓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契机,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把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进程。要积极争取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集中开展危房改造,实现城乡中小学校安全达标;改造中小学薄弱学校,尽快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重点解决“五难”问题,使之基本满足需求。要鼓励倡导成功人士、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扶贫助学,结对帮校。
(四)落实政策,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经费保障的规定,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加大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成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教育经费保障领导小组,为教育经费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确保在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时优先保证教育支出,确保上级拨付的专项教育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地方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同时,要切实加强教育费附加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教育费附加真正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费附加的使用效益。对随县、曾都教师养老保险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探讨妥善处理的办法,稳定教师思想。
(五)部门联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建议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综合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四项整治。一是整治网吧。文化部门要加大学校周边网吧整治力度,采取安摄像头、零点断网等强有力措施,严加管理。二是整治校车。公安和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校车的监管力度,摸清乘车对象,审核接送车辆,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督。由学校与车主签订合约,明确责任,公安、交通突击检查,严管重罚。三是整治学校治安环境。公安部门要加强学生上放学尤其晚上放学后的人身安全保护,加大对敲诈勒索学生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学生上放学安全渠道。四是整治学校周边摊点。食品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饮食摊点的管理,对学校周边饮食摊点进行整顿,规范摊点,持证上岗,确保学生饮食健康。
?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3
一、xx市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68所(含教学点51个),初中40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7所)。20xx—20xx学年度,全市小学师生比1:14.7,其中:城区小学师生比1:18.2,农村小学师生比1:12.7;全市初中师生比1:10.6,其中:城区初中师生比1:15.4,农村初中1:7.3。
(二)发展状况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教育投入保持稳定增长。20xx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59438.1万元,比20xx年53060.6万元增长了12%,20xx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878元,比20xx年5886元增长了16.9%。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城市小学384元/生、年,初中530元/生、年)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同等享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享有生活补助并及时打卡发放到人。
2、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义务教育校安工程建设于20xx年基本结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舍,分别进行了加固或拆除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有了切实保障。自20xx年起,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图书(初中每生20册,小学每生15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中小学实验室设备仪器及中小学教学器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数学、地理)等4个项目,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技术装备。目前,已完成115所中小学装备任务,完成率达73.72%,余下学校将于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城区相继新建了11所设施优良、功能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小学,6所初中实施了扩容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12个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分别建设了集学习、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少年宫”;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设备、器材的前提下,努力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普及率逐步提高,40所中小学更新了计算机教室,37所中小学的教室安装了教学电子“白板”,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
3、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努力优化教师结构。20xx年以来,全市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共招录156名中小学教师,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缺科教师学校倾斜,使中小学开齐课程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分别给予每月70元、100元的岗位补贴,坚持教师职务评聘须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工作经历,坚持城区补充教师从农村中小学公开选调;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xx市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了省级考评验收。仅20xx—20xx学年度,各层次、各类别教师培训达9000人次,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学校结对合作,以强帮弱共同发展。建立了城乡间和跨区域中小学结对合作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合作数量进一步扩大,首批12所义务教育学校与庐阳区相应学校顺利对接。结对学校围绕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学生活动、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帮扶,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称号优秀教师3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人,骨干教师330人,师德先进个人12人。一支由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优质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4、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效果明显。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效开展。仅20xx年,我市中小学在参加省及合肥市举办的各项竞赛中,有近100项获奖。烔炀中学的机器人足球参赛队,荣获省一等奖并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三等奖。人民路小学的书法选手,荣获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体育列入中考科目并得到加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成长的新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中招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80%分解到全市初中学校,城区3所省级示范高中顺利实行联合招生,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现有布局不够合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xx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入住人口日益增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区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同时,受此影响农村学龄人口下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布局与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主城区公办初中布点不够,容量不足,大班额严重。城区现有公办初中8所,位于主城区6所,城乡结合区2所。近年来,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学人数逐年增加,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增4%,每年增加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学校每年增加200人。20xx年,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7564人。从学生分布情况看,主城区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在校生6673人,占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总数88.22%。就其规模容量而言,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初中总规模为108个班,标准容量5400人,而实际在校生已超标准容量1273人,导致各校班学额都在58人以上,均超过了省定50人以下的班额标准,三中和七中甚至存在60人以上的过大班额问题。就主城区初中现有布局来说,城东区域仅有油泵厂学校且为单班规模、办学条件又相对较差,已不能适应该区域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需求。同时,随着城东区域的建设发展,就学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村小学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由于进城入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加,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减4.6%,每年减少在校生约1500人(小学800人,初中700人)。农村中小学布局虽然作了不断调整,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依然明显,尤其在小学表现突出。20xx年,全市农村完全小学97所,小学教学点51个,仅完全小学数则占全市完全小学总数82.9%,而农村小学在校生22640人,却只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53.98%。从农村小学学生分布情况看,全市17所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11771人,而另外80所村级完小和51个教学点的在校生只有10721人。据调查,在80所村级完小中,50名学生以下学校有18所;在51个小学教学点中,20名学生以下教学点有35个,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还有24个。这些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仅占有了相当的教育资源,也成了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近年来,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所小学有11所为新建的标准化小学,8所初中有6所实施了改造工程,具有良好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已达到了61%。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与省颁办学标准要求,与主城区学校相比,依然落后。据统计,农村现有113所义务教育学校中,55所农村中小学教辅用房不足,须设置的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等没有配齐,其中:38所学校仅有教室和办公室,相应功能室严重缺失;所有学校运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运动场仅仅是一块圈地,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运动难以正常开展;38个农村中小学食堂,有27个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未能取得餐饮许可证。
二是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城区仍有1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尤其是油泵厂学校和亚父初中,仅有一幢教学楼,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农村大多数村级完小在教学辅助用房、功能室配置,校园道路、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都相对较差,明显落后于中心小学。
(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失衡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结构性不合理。
一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表现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50人,体育教师157人,美术教师93人,信息技术教师19人。从这些教师任教学校看,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农村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难以有效落实。按照部颁课程计划测算,须增配音乐教师73人、体育教师15人、美术教师38人、信息技术教师74人。
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据统计,全市初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3.5%,而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7.6%。农村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教育规模扩张时吸收的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更新不够、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力较差、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也对教育创新、增强教育活力产生直接影响。
(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校园网络连通不足。我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161所中小学,还有37所小学及教学点宽带没有接入,宽带开通率只有80%;再根据省定标准,义务教育6—12班级的学校要配备1—2个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缺少近90间。
二是计算机数量生机比偏低。目前,我市计算机生机比为15.2:1,师机比为3.9:1,与省定生机比12:1,和师机比1:1标准相比,缺少学生用机1000台,缺少教师用机2730台。
三是信息化设施缺乏。我市现有学校广播系统98套,监控系统54套,对照省定基本标准,校园广播系统缺48套,监控系统缺92套。对于其他语音教室、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电子阅览室、在线课堂教室、校园电视系统、一卡通系统和移动学习终端等选配标准我市基本没有配备,缺口更大。
(五)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缺位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指导、监管缺乏精细。在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按照上级规定动作部署多,创新超前举措少;在教育教学管理建设上,宏观条款要求多,出台细化办法少;在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监管上,以文转文、以会贯彻多,具体检查督促督办少。
二是一些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淡薄。一些学校校长办学思想模糊,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自以为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弱,只求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粗放,工作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只应付主要科目教学,不能开齐开足全部课程,艺体和实践活动不正常,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难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三是少数学校执行办学行为规范不严。少数学校贯彻落实办学行为规范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应有管理制度未建立,已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学校管理松散,对教师教育教学放任自流,缺少检查、督促、考核等监管机制,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
(六)校园安全保障比较薄弱
校园安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要务,发展教育的同时更要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市校园安全形势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影响校园安全的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安全管理队伍不完善。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涉及面广,范围大,头绪多,任务繁杂。我市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任务主要由学校的政教处、总务处或德育处承担,有的学校涉及到几个部门,管理人员也都是处室负责人兼任,容易造成主次不分,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相互推逶的混乱局面。因此市教育局和各校成立专门的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做好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的保障。
?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4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位于xx自治区西部,1976年建市,面积1754平方公里,辖xx、xx、xx三个区,全市总人口50万人,有蒙、汉、回等25个民族。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和发展,xx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体,第三产业和城郊型农业相配套的经济格局,地区特色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6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0元,分别增长15%和17%。
截止20xx年底,全市有学校、幼儿园168所,在校生84256人,教职工7598人。其中:公办学校、幼儿园67所,在校生70292人,教职工6246人。
二、xx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成效、经验
xx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47所,其中:初级中学1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5849人,专任教师1480人;小学30所,在校生30593人,专任教师234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
全市下辖三个区,没有旗县,农区面积与人口很少,且已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农业户口,农村学校基本已经融合到城区,学校建设管理与城区学校完全执行相同标准,不存在城乡差异。
办学体制上分三区、市直属四块,民族义务教育(1所蒙古族中学)和特殊教育(1所特殊教育学校)由市直属管理,其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归三区政府管理,实现了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顺畅,责任明确,工作有序,发展良好。
xx市党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再加上多年来经济状况较好,全市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较高,均衡状态良好。1996年在xx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盟市整体"普九"达标;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农户籍,整体改造了农村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体化标准、一体化管理。率先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一直能够享受同等待遇。近几年,经过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条件及校园环境整体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校际间差距基本上得以消除。目前正在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设施设备配备,将整体上提升义务学校装备水平,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
师资队伍整体良好。由于市区人口较少,居住集中,全市设立一个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从机构、制度、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常规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分职能分类别的培训均成为常态化,每位教师均能及时得到充电、提高。按照隶属关系,市直及三区每年都有计划地引进新毕业大学生及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并注重加强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梯次连续,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结构。根据实际,出高薪聘用部分名优校长,为薄弱学校增添力量。此外,各区还积极探索内部调整机制,制定激励性政策,调整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经过几年的努力,应该说全市师资队伍水平在地区、校际间是均衡的。
注重并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下力气治理有关招生、收费、教学等行为。彻底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重点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均实现了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强化学籍管理,规范"小升初"分配手段和程序,遏制择校现象也有明显成效。所有学校均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按学科配齐各教师,学生的入学机会,升学机会均相对公平。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改革,支持薄弱学校发展,近几年实行的将一部分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的改革措施,对促进薄弱学校的提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xx市整体现状看,地区、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课程实施、升学机会都应该是均衡的,但是,偏失的质量观和盲目的择校观制造并助推着教学质量校际间的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城市改造,城区居住区出现收入层次和文化层次群体差别,收入和文化层次较好居民区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基础较好,其片区学校学生成绩就好一些,客观上造成了学校质量差别,这些学校就成了群众极力择校的热点,择校又为学校间质量从舆论到事实差距的拉大,超了助推作用。尽管采取了许多遏制择校的手段,但由于人际关系复杂性,择校现象仍然很热。目前,全市核心区内2所初中和3—5所小学择校热现象比较突出。
四、对策和建议
1、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了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省级政府统筹的体制后,对推动义务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义务教育现状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分担比例,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权限。特别要强调顶层设计,对长期难以解决的,地方各级政府及基层群众认识不统一的,关系到教育大局的,一定要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统一政策,标准等,如,义务教育质量的标准,义务教育均衡的标准,经费投入的标准,甚至包括考试测试标准等。
2、要强化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强调令行禁止。有关中小学生减负、规范办学行为等规定政策已很明确,而且无疑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不彻底,基层仍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广大家长群众认识一直提不高,各地学校执行政策一直不完全到位,学生负担仍然很重。
3、教师职称制度需要调整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后,本意要激活分配制,打破论资排辈的固化局面,但由于操作难度过大,各学校无法通过考核自行聘任职称,仍然处于固化局面,不能以此调动职工积极性,出现了有些地区干脆不开展聘任,导致大量评上职称的无法聘任,而有些条件好的地区放大聘任职数,降低难度,又回到按资历聘任的老路,而且出现了地区间教师待遇的不均衡。这一问题需要从顶层上研究解决。
4、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与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国家保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但对城市既没纳入保障范围,也未做公用经费保障的政策规定标准,由于各地城市的财力不同,重视程度也不一致,城区间存在经费水平不均衡,甚至出现城市不如农村的经费水平。
二是投资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合理。多注重房舍、校园建设,对内部设施设备的配备,更新注重不足,需要做好政策规定,对设施设备投入要加大,并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
三是对区县一直以"第一个增长"即,"财政对教育的增长比例高于地方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标准与要求已经不尽合理,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忽高忽低,而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稳定增长。应该研究调整更细更具体要求。
四是应大力推行学校公用经费科学预决算制度。目前按生均标准拨付经费,人数少的学校显然会因生均成本高而欠缺,应推行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持一定值的基础上,按学校运行成本给予预算安排的制度,保证各学校经费公平,有利于促进均衡发展。
?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5
按照县人大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调查组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此次调研是在20xx年12月份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现场座谈、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对上石桥镇和观庙镇高中、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县一中、县二中、思源中学、实验小学、三小、四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商城县被确定为信阳市第五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xx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72所,其中初中29所(城区4所、农村25所),小学342所(城区完全小学9所、农村完全小学86所、教学点24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6311人(含特岗教师670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4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0913人,其中初中生29663人,小学生5119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6人。
二、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为抓手,努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大力宣传全县营造出了“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在接受省教育厅公众满意度调查时,我县公众对均衡发展的满意度为93.96%,远超过85%的省定标准。20xx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坚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及时补拨9000余万元教育资金,拨付2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将教师培训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等列入年度预算,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兑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郑重承诺。在信阳市设计本年度迎检的息县、淮滨、商城三个县中,我县以较高分数一次性就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
(二)加快项目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项目工程建设,将20xx年的工程项目提前实施,克服政府环境保卫战时的施工困难,加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实行同步施工、交叉施工,实现一周一变化的目标,确保25个义务教育学校在建扶贫项目今年9月1日投入使用。对照学校功能室建设标准,逐校核实功能室场地,建设29个初中心理咨询室,改善125所学校照明条件,配送125所学校音乐、美术、科学教室教学设备,添置计算机多媒体,实现校校有功能室的目标。新征土地450亩,解决25所学校运动场地;硬化31所学校运动场10万平方米。及时配置体育运动设施,规范体育运动场地标志,落实阳光大课间活动。新增图书及图书架,建设图书角,发挥图书应有价值。实施58所学校旱厕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尽可能满足学生就近分区入学。中小学全面调整既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县城区规划拟建设占地400亩的第二高中,一所民办高中已计划今年秋季招生,建成后农村高中进行资源整合,县高中将在现有规模上逐步缩减招生人数,避免盲目扩张,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城区中小学完善功能,优势互补,发挥每所学校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全县教育既均衡发展,又优质发展。通过乡镇学校布局调研,先后撤并农村初中10所,改建10所完全小学,调整79所村级小学为教学点。
(四)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20xx年全县调整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制度,改变了过去县管高中、乡镇管初中、村管小学的局面。这种体制最大的作用是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管理一体化,教师管理一体化,基础建设管理一体化,这种体制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履行义务教育的办学义务不积极。由于人财物归县统管,乡镇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涉及学校工作不愿管、不想管,也管不了。如学校发展建设问题乡村不用心了,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乡村不尽力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不当成自己份内工作尽职尽责了。二是全县380所学校,教体局统一管理,摊子过大,很多工作因监管不到位,难以贯彻落实。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县、乡、村三级出现了“看到的管不了,管到的看不着”的局面。县乡两级对教育工作的合力没有形成,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管理,导致基础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
(二)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没有与时俱进,城区初中毕业生逐年增加。虽然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城区学校建设步伐,但总体来讲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发展速度,造成城区、集镇中心学校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如县一小、县三小、县四小,最大班额88人,最小班额61人;县思源中学、上石桥一中平均班额都在70人以上;观庙高中、上石桥高中、县高中班额平均也在70人以上;尤其是上石桥中心完小还有95人的大班额,这都大大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45人以内的标准班额人数。(教育部明确界定学生数每班达55—65人的为大班额,65人以上的为超大班额。20xx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大班额”将一票否决。)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目前在我县很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很难对学生作业实行面批面改,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为确保我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努力,虽然暂时能够将每班学生控制在55人内,但根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大班额现象今后也无法杜绝。在农村教学点,由于学生少,教师上课无激情,学生之间缺乏“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加之教学点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造成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另外,当前我县城区只有一所面对全县招生的优质高中,造成了城区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几年的发展、积累,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家长十分不满,上访、缠访、闹访要求解决就近上高中问题的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城区和部分乡镇中心学校由于办学质量高,学校招生名额有限,造成了“择校热”现象,目前城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难以满足群众上学的需求。
(三)学校发展不充分、功能不完善。目前我县与周边县区(特别是光山)相比,教育投入有待加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备,绝大多数学校缺乏教辅用房、仪器设备(特别是体、音、美器材数量不足),小学“六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或多功能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初中“九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不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正常运转。二是部分学校无运动场,体育教学无法有效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发展。三是学生厕所不达标,如全县大部分学校还是旱厕,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标准必须是水冲式厕所,有的学校厕所蹲位严重不足,如县四小下课学生需排队上厕所。四是学生宿舍楼不配套,部分学校学生食宿条件差。如上石桥一中1500人住宿,现有2400㎡住宿面积,缺口2500㎡;五是全县尚未真正实现“班班通”。
(四)师资队伍不足且缺乏激励机制。一是教师严重缺编,全县教师编制6541人,实有教师6311人,空编230人;加之因大病、残疾而不能上岗的教师163人;实际空编共计393人。目前全县各学校为了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得不采取自聘教师的办法来开全课程。经统计,全县自聘教师共768人(小学245人、初中8人、高中35人、幼儿园480人)。尤其是小学、幼儿园自聘教师学历低、年龄大、待遇少,只能起到维持教学秩序的作用,根本谈不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这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学科教师不配套,不能有效开齐开全课程。我县是一个山区大县,由于交通问题,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难以推进到位,在全市所有县区中,我县是保留村级教学点最多的一个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大量向集镇、县城中心转移,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目前大部分村级教学点在校学生都在50人以下。而教学点的学生都是进不了城、搬不了家的困难家庭的孩子,这些教学点一时又撤不掉,不管一个班是十几个学生还是几个学生,按照课程标准,都必须配齐教师(这又占用了全县教师的很大编制)。随着新课改、新高考工作的推进,我县教师学科不配套问题日益突出,理化生、体音美及英语教师严重不足,如不配齐,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我县教师队伍主流是好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师德师风等主要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由于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教师工资不高,生活成本又在不断提高,正常八小时以外的工作量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助,在取得好成绩面前没有物质奖励,光靠说教,尤其是青年教师已经不能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现在必须拿出合理合规的八小时以外工作量补助办法,解决教师上早晚自习,学生就寝、午间值班管理,节假日加班补助,教学成绩奖励等问题,从精神、物质两方面去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学前教育师资匮乏,办园难。当前我县部分乡镇尚无中心幼儿园,即使有也因师资力量不足、规模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小学附属幼儿班就读,小学因师资和经费问题,往往以极低工资聘请保教员,幼儿园成了“托儿所”,幼儿教师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保姆。上石桥中心幼儿园是我县目前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市一级幼儿园,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2600㎡,14个教学班,690人,班均近50人,教职工36名,在编教师仅10人,为提高办园水平,幼儿园以远高于其他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聘请学历在高中以上的年轻女教师,但仍然难以控制园内教师的流动,每年开学,幼儿园都得投入大量精力招聘教师。随着家长日托需求量的增大,面临食堂、宿舍、保育员缺乏等诸多难题。
四、几点建议
(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乡镇管理教育职责。要将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建设、教师的管理、教育质量的提升,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成为乡镇干部提拔重用的主要参考依据。要提高站位,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文化传承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二)搞好教育布局规划,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新高考制度变化,顺应城镇化大趋势,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投入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大别山山区实际和商城县“美丽乡村、文明城镇”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高中、中小学扩容提质。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和规模,科学预留教育用地,遵循规定规划编制标准,完善后的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布点规划一经审定和通过,不得随意变更,要坚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快推进县城二高、乡镇中、小学、公立幼儿园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积极争取经费支持,科学谋划项目。要结合商城教育发展的实际,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重点谋划一批教育、体育项目,着力解决土地、配套资金等相关问题,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四)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围。要通过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乡镇党员干部职责,真正重视教育;要利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社会认识到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要关爱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五)完善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要借鉴周边县区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规范教育成果奖、加班值班费发放,切实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强化各学校校长和教师责任心,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大提升。
(六)多措并举,解决教师缺编问题。县编办、县人社局、县教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教师增编的弹性机制,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提高教师招聘标准,确保教师数量得到保障,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着力培养一批本土化教师队伍,努力让新招聘的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七)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站位全县,调整充实全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统筹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6
为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期,区政协组织部分教育界政协委员,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8所,其中,完全小学334所,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6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农村374所,城区24所(含市直、厂矿、民办学校)。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7035人,其中,小学63235人,初中33707人,特教学校93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351人,其中,小学5115人,初中3236人。
二、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精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合理配置资源,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一是认真落实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近三年共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40所。严格落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在城区新建初中一所,有效缓解了“大班额”。二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xx年以来,先后争取校安工程等教育基建项目97个,总投资15995万元,新建、改扩建82所中小学校舍9万多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近17万平方米。为学校配置了53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信息化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提高了教育装备水平。三是切实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20xx年,全区财政教育支出8134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支出60386万元),占全区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17.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0.4个百分点。
(二)加强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完善教师补充机制,20xx年以来,先后通过引进人才、公开招录等方式补充教师876名,退休教师4xx名,教师结构得到优化。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近三年累计组织教师和校长11000多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校长的管理能力。制定《xx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教师对口交流办法》、《关于实行教师交流工作制度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教师有序合理流动。落实农村教师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施教师“安居工程”,修建教师公租房和周转宿舍671套,改善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促进教育公平,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保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20xx年秋季,城区公办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51人,基本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目标责任制,使6770名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6.1%。对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异地搬迁,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得到强化。区委、区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xx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xx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党政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全区危房校舍共56.7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5.5%,其中需拆除的占35.6%。计算机生机比达标的小学只有44所,占13.2%,初中均不达标。“班班通”多媒体终端设备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5所。生均拥有图书达标的学校仅占学校总数的61.2%。所有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均达不到二类标准。部分初中、小学理化生和科学实验仪器尚未配备。
(二)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教育装备、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优质学校比较短缺,引发农村学生向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加剧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不仅占地面积过小,而且缺少拓展空间,学校发展普遍受到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面不广。
(三)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明显。在城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距,造成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涌向教育教学质量好的优质学校,导致“择校风”难以根治。如位于城区的新鲜实验学校,由于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学校仅有8个教学班430名学生,有14间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闲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农村,中心学校与村小学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到中心学校、条件好的中学或城区学校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源逐渐减少。据统计,在农村,学生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学有155所,占全区完全小学总数的46.4%;300人以下的初中14所,占初中总数的25%。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平均年龄44岁,其中45岁-50岁教师1098人,50岁以上教师791人,分别占农村教师总数的14.6%和10.5%。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根据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和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缺编xx人。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农村中职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6.8%,而城区中职以上教师则占城区教师总数的55.6%,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职称无法评聘,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四是教师交流比例仍然较低,教师交流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学区、学校教师配置结构不合理,城郊学区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学校有教师超编现象,偏远学区和交通不便、基础较差学校则有教师缺编现象。
(五)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一是区财政虽然落实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但增幅依然较低,保障能力比较脆弱,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二是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经测算,实现学校硬件设施基本达标,20xx年-20xx年共需投入近10亿元,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区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应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但目前仅对农村不足110人的学校按110人核拨了冬季取暖费,公用费用仍按照实际学生人数核定拨付,导致不足100人的学校经费特别紧张,学校正常运行难以保证。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少年儿童“上好学”,对于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穿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广泛宣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形成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共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统筹教育规划,着力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加强与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修订和调整城区教育布局规划,把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源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等因素,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确定学校办学规模,优先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用地。新建居民小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学校布局和规模与学龄人口分布相适应,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三)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一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分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补短补缺,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二是认真设计规划教育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教育投入,力争将全区硬件设施不达标的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列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重点实施范围。三是盘活教育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资产,将盘活收益全额用于义务教育,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助学,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四是严格落实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和拨付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四)创新管理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是加大城区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力度,充分利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二是充分考虑学生上学的利益,对农村保留的现有学校和教学点,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就学。三是学习借鉴民勤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以城乡学校联盟组团发展为依托,实行“强弱联盟、管理互通、捆绑考核、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四是探索建立在学区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
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专任教师缺编情况确定招考和引进计划,减少长线学科教师招录人数。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岗、编、人、薪相对应的教师配置机制,提高教师配置效益。严格执行校长定期交流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区域、城乡、校际交流制度。制定学区内部教师合理配置和交流制度,实现区域内校际间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和合理流动。三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将职称评聘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六)加强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评估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对照《xx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奖惩机制,调动各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学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7
xx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区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区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学生5715(城区1524名、农村4191名)名,小学生7236(城区2484名、农村4752名)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名,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名,农村小学教师467名。
自20xx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20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20xx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xx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xx、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工作逐步落实,办学条件得到提高。自20xx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村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杨村乡乔家底小学、李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汤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新建了杨村乡川口小学、李台乡陈小寨小学、杨村乡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王上小学等5所学校。抢抓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了18所农村中小学新农村卫生新校园。“两基”工作中,全区共配制课桌凳2200套,价值40万元,购买价值78万元的实验器材,添置30万元的各类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上设立了基础教育资金管理专户,教育经费拨付达到了三个增长中的“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师工资、学校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到了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期拨付经费、严格审批报帐、审计监督制度,理顺了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保证了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合理使用,增强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宣传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虽然“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三年多,但社会对这种管理体制的形式和职责了解不多,习惯于多年来的老管理模式。乡镇对此认识不够,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在学校建设、合校后的学校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常常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个别学校用地产权不明,存在租用关系等问题,影响了学校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3、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占40%),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体、音、美等学科);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代课现象严重(占34.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门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知识老化等现象,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21所农村小学除李台乡永安小学外(99年购置22台微机,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没有微机室,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开设,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艰巨。我区学校多年来因“两基”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危漏校舍改造和“两基”提高等共举债1666.8万元。近几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经过努力以偿还655.5万元,尚欠债务(含利息)共计1123.9万元。债务化解任务给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齐抓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后,乡镇、村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减弱,学校本身又无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投入,影响了教育发展。因此,区政府应积极执行上级相关精神,保证教育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特别是教育建设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减少浪费,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到位,真正体现“以县为主”,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办好杨凌教育网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和交流服务。完善教育人事体制改革,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整合师资结构,科学配套师资,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充实紧缺教师。强化教师队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4、加快农村小学合校并点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网点调整布局,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主”的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5、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两政一教”债务化解情况复杂,牵扯面广,欠债年限较长,数额较大,要一次性解决存在一定难度。建议政府成立清欠小组,制定清欠计划,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各部门协调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债务,彻底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绝新的教育债务发生,给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8
针对目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许多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教育与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现状,近期,宝应县黄塍镇妇联对全镇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14周岁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黄塍镇是一个不足三万人口的农村较小乡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据调查,截止2019年底,全镇留守儿童有468人(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约占在校生(1604人)的29.2%。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照顾的有405人,由亲友照顾的有39人,寄宿学校的有22人,无人监护的有2人。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问题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很少沟通,过分溺爱,物质上给予多,精神上关注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监护人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意、放纵、随意的性格。
2、学习成绩普遍不高
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成绩普遍不好。
3、行为习惯普遍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上网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留守儿童中少数学生甚至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4、性格发展很不健全
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处于6—11周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脾气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少数留守学生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引诱、教唆,已有行为不良表现。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神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
侧重在校时段教育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教,个别教育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针对黄塍镇留守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镇中小学汇同居委会、行政村、关工委创办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及家长学校,曾探索以下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建流动家庭学校,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黄塍镇尝试创办了 “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让更多的家长学会“育儿经”,并创办各类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授课、受询、听课、咨询家长达千人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好以讲授、引导、建议为主的每学期1—2期的家长培训座谈会;二是跟踪学生,拜访“问题学生”家长;三是根据老师掌握的情况,结合家长的建议、意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并编印成册,作为帮扶资料。
2、转变教育理念,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中小学奉行“教而无类”的信条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对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心换心,用感情交融感情。在我镇中小学每位老师结对帮教两名留守儿童已坚持多年。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校内设立心理咨询窗口
中小学均聘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压力大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给在外打工父母汇报,同时给予记录。
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政府及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一个单位牵头,多部门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学校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镇、村(居)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
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庭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要重视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今后本地区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设想和打算
经过调查和反复思考后,做好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承担起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 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联系卡制度,用来沟通学校与留守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双方信息能及时沟通。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关注。四是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和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展讨论、座谈会、培训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加强对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贸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成长理念。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解决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地方妇联组织要与教育部门配合默契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4、地方政府应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
要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让本地的青壮年农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毫无疑问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9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解我市义务教育和特色教育现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的情况,市政协组织部分xx州、xx市政协委员于8月31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学7所,小学8所,幼儿园3所,电大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专1所,乡办小学1所,私立学校4所,企业办和民办幼儿园23所,并承担了“xx区内初中班”的办班任务。
截至20xx年3月,市属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1139人(其中小学10818人,初中6237人,高中4084人)。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巩固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9.57%,初中毕业率91.94%,高中阶段普及率87.04%。20xx年市属学校普通高考汉语学校上线率91.5%,民语言学校78.6%。我市教育系统在职教职工总数为1456人,其中:专任教师1021人,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6%、初中98.4%、高中69.1%,任职达标率100%。
我市教育部门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属15所中小学校德育达标评估均通过验收;三是新课改实验工作取得的成果较去年又有新的提高;四是加强了学籍管理,完善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五是启动了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工作。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高级中学扩建工程、区内初中班二期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套工程、一小教学楼及配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得到了加强,建成了相关校园网,我市教育教学基础资源平台已初步形成。
教育部门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资金安排、设备购置、师资调整等方面对市区边远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和照顾,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近三年来,共为四中、二小、五小、七小等学校拔付4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
教育系统纠风工作逐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和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及贫困生“两免”规定得到严格执行,目前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去借读费75万余元。现有87名中小学代课教师解决了编制、待遇问题,其余人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我市各中小学校从20xx年开始相继开展争创特色学校工作。部分中学开办了英语特色班并聘请外藉教师授课。各中小学开展了英语、文化、艺术、体育和科普等多种活动,如举办“英语角”、“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校园体育节”和“少年军校”等,组织铜管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科技活动小组、航模小组和机器人兴趣小组等,市一小、三小、四小和六小还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设了电子琴班。
二、存在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义务教育法中,至今仍有一些做法还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有待逐步纠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学校普遍分设“重点班”、“特色班”(变相重点班),并采取各种名目的考试的方式作为对初中生、小学生在分班时的选拔手段,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2、区内初中班建设资金投入问题。根据自治区计划,建设资金来源:①自治区投入为2800万元;②州、市财政应投入2520万元,合计为5320万元。目前,区财政资金到位2500万元、州财政资金到位250万元、市财政资金到位500万元,未到位资金为2070万元。
3、市五中、五小两所学校扩建预留用地问题尚未落实。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教育部门从20xx年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由于各项改革政策未能落实到位,造成改革步伐缓慢。
5、天北新区办学问题。根据伊州党发[20xx]34号《关于对建设xx天北新区若干问题的批复》的文件精神,“天北新区产业结构应定位为房地产开发、建筑业、市场、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为主”。天北新区自成立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发住宅小区,人口数量在近几年剧增,而对于涉及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规定没有及时得到落实,至今未建设学校来承担办学义务,造成大量学生涌入市区各校,加大了我市财政压力,教育设施、教师配备不堪重负。
三、几点建议
1、在全市继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特别应组织各中、小学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的“6.12”会议和“8.28”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贯彻《义务教育法》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规范办学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全面清理、纠正。严禁初中、小学举办各种收费补习班、特色班或重点班。对已开办的名义上的特色班和变
相的重点班应依法及时纠正,切实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中、小学生能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办好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市委、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市教育系统办学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3、建议市委、市政府协调自治区、自治州两级财政,对区内初中班建设资金给予及时核拨。并对我市五中和五小两所待扩建学校的教育预留用地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予以考虑。
4、加大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实行经费总包干、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和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5、建议市委、市政府与农七师协调,认真落实伊州党发[20xx]34号文件精神,按文件要求在天北新区新建中、小学校,改变目前市区学校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教育资源紧张、生源过于集中的现状,逐步改善我市教育教学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0
教育均衡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为此,县政府经研室组织县教育、财政、编办、人事、规划等单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师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大力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初中校舍安全工程、“班班通”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2所合格学校,在合格学校共11所正在建设中。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8.04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6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7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65%,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64%,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90%;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8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8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8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72%,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87%;小学和初中微机拥有量达2268台,图书藏量达202万册。
(二)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出台并实施了教师、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加上“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心灵建设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断革新,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为提高,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7%、97.3%。省、市、县、乡、校五级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27人、县级365人。完成继续教育新一轮培训,培训率100%,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三)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坚持德育为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日益优化,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继开展了“提高教学质量年活动”和“责任效益年活动”,大力实施教育教学两项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业水平监测成绩逐年提高。
(四)教育管理空前强化。办学体制实现了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根本转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20xx年全县公用经费1122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36万元,20xx年公用经费1351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36万元,20xx年公用经费1417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71万元,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坚持依法治教,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行为不断规范,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突出“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8.8%。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210所,其中省示范性高中1所,市示范性高中1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学196所。全县小学和初中共有1189个教学班,48393名学生,教职工总数达2723人,其中专任教师254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9.4%。
二、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面上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一)办学条件不均衡的具体表现。一是“城区学校太挤”。城区小学班额严重超员。县城的城关完小、西城小学、城关镇小学等三所小学共设计规划80个班,容纳学生3600人,实际开班131个,容纳学生8562人,超负荷接纳学生4962人。平均班额65人,超省规定20人,最大班额已达82人,超省规定班额37人。但是,乡镇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学校(含村小、教学点)却多达150余所。二是“农村学校太弱”。我县27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仅有12所达到了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还有15所学校由于配套设施设备不全,无规范的食堂及餐厅,无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等,而其他乡镇的联校及村小在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的配备上更加落后,普及合格学校任重道远。三是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乏力”。近年来,我县学校校舍经过大力度的改造与建设,基本消除了危房,城乡之间在校舍方面差距主要表现在功能室、行政用房、生活用房、生均用房等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在信息技术装备方面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又逐渐拉开了距离。
注:城区中学包括县一中、二中、晴岚学校、城关中学,城区小学包括城关完小、西城小学、城东学校、城关镇小学、武水小学、城东中英文实验学校(民办)、曙光学校(民办)。
(二)师资力量不均衡的具体表现。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校,中老年教师集中在中、小学。“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目前,我县小学专任教师的平均年龄达41岁,乡镇面上小学专任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5岁,部分小学51岁以上教师占70%以上。二是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在中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上其它科目。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村级学校缺乏音、体、美、英语教师,90%以上的村小还存在包班的现象。三是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20xx年至20xx年,我县一直未招聘应届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期间,随着初中学生入学进入高峰期,不得不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优秀者进初中任教。20xx年来,新一轮小学入学高峰期的到来,我县以每年不少于5000名学生的速度递增,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又不得不从初中选调部分教师到小学任教。这些“层层拔高”、“时宜调整”的做法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和整体专业素质。同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一些村级小学,教师大多数都是本乡教师,而部分教师大多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录,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严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明显跟不上课改新要求。四是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待遇不高、部分教师无房住,导致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师资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是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小学骨干教师流向初中,初中骨干教师流向高中;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据调查统计,我县4所城区初中学校骨干教师人数占72.3%,而10所农村初中拥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占27.7%;7所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人数占63.9%,而农村小学拥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仅为36.1%。农村教师流失的加剧,后备力量的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聘任过程中的拔高使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五是管理队伍和水平存在差异。虽然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走进新课程已经多年,但我县农村教师,包括一些教学管理者,尤其是一些村级学校教师教育理念转变不大,重应试、轻能力思想依然比较严重,个别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常规都达不到要求。
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育政策过于向城区倾斜。多年来,由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使有限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国家一直实行城乡非均衡发展模式,使教育政策重点向城市倾斜,以农村支持城市,优先发展城市重点校、示范校,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沉积下来,造成了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局面。近几年,虽然我国进入“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阶段,但对教育而言,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甚至是漫长的过程,城乡教育差距在短短三两年时间内不可能缩小到平衡的程度。
(二)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在“人民办教育”政策时期,由于各地对教育事业发展理解不同、甚至个别有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等原因,导致全局意识体现不明显、步调不一致,甚至各自为政,加上当地乡镇、村委多方插手管理学校,不利于学校管理,学校班子不团结、缺乏战斗力现象时或存在,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长远眼光,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我县实行政府办教育以来,政府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精神,落实了“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的”战略方针,理顺了管理体制,为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也小。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都优先留在城区,全县教师流动只是“单行线”,即只从农村向城区,而城区教师基本没有到农村任教。教师管理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科学长远的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育缺乏政策吸引,导致教师只出难进。
(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三、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备、教师资源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教育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推进县域内的均衡发展,核心问题是教师和校长队伍、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均衡。县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狠抓薄弱,使弱者变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20xx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立法的基本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的要求确定下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前瞻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xx—20xx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整体安排,是指导未来20xx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于20xx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明确提出,到20xx年义务教育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要在继续宣传、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大张旗鼓地、持之以恒地宣传、贯彻《纲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上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自我加压,协同努力,大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作出贡献。
(二)遵循就近入学原则,循序渐近地调整学校布局,继续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近年来,我县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原先分级办学时的村办小学生源减少,对分散在农村的初中、小学进行相应的调整非常必要。要充分考虑我县农村现阶段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方便群众,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减少教育资产流失,有利于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的原则和精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宜保留的尽可能保留,确需撤销的也应逐步过渡,避免出现农村小学覆盖半径太大、学生就学不便、班额过大和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等问题。要在继续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可在城乡借鉴试行“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等办学模式,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以优带弱,以中心校带边远校,促进相对均衡发展。
(三)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衡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新格局。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我县农村初中学校及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使城乡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投入是一项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一是要继续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的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20xx年达到4%;二是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城乡居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是足额征收教育附加,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四是保障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教育项目投入和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改造、改善、建设的需要;六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探索建立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进入教育。要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基本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社会各方面要关心、支持教育,尽力为学校减轻经费开支负担。要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五)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进一步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要多层次、多渠道,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重点,按要求组织参加省、市培训,分期分批地组织县内集中培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教师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做到有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要重视离岗集中培训,强化在职在岗教学交流、实践锻炼,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大力做好特岗教师的资教工作,以缓解紧缺学科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四是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引进青年教师,边远学校教师的引进、补充,可以实行定向招聘,合同约订最低服务期限,不足服务期限的不得调动。五是对不适合、不适应继续从教的人员,要研究办法,适当调整;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可允许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对调出来的岗位、编制要及时引进优秀人才予以补充。六是要建立健全校长轮岗、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艰苦、边远、薄弱学校,鼓励县城、乡镇集镇教师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任教。
(六)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成立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置相应工作机构,统一部署、统筹指导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是解决好农村教师“安身”的问题,要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公寓建设规划,并尽早组织实施,解决现有部分教师和新引进教师无房住的问题,让教师“安居乐教”;二是建立并实行农村边远教师津贴,鼓励和引导教师安心农村教育;三是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扎根农村、安心从教、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鼓励。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制定相应措施,依法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应职责,在制定规划、项目争取、核定编制、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建设用地、教师录用与交流、教师职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校园安全保卫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多提供便利,少一些障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以党风带行风、带校风、带学风,促进全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入新历史阶段。?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1
一、全市贯彻法律法规和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市普通教育中小学2180所,其中小学1860所;普通中学320所(初中269所,完全中学19所,高中19所,九年一贯制13所)。全市中小学教职工4.29万人,普通教育学校在校生601029人。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在依法履行职责,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政府重视发展教育。
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纳入日程。把推动教育加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二是落实责任。将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管理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兑现奖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将《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纳入全市“xx”普法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并组织干部、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和辅导,推动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据调查问卷显示,义务教育法在教师学生中的知晓率达到97.25%,在社会的普及率达89%。
(二)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各级政府突出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努力克服财政困难,依法保障财政对教育的优先投入,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每年安排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35%左右。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每年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共改造农村中小学校590多所,改造危房面积近48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d级危房。今年全市完成了3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全市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执行相关规定,以实施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强化教师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整体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教力度不断加大。
市教育局针对近年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大班额、教师乱办班补课、学生负担重、择校择班等热点问题,认真制订并切实执行了《关于治理初中学校大班额工作的决定》、《阳光分班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集中开展了“三乱”和“三出校园”专项整顿行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细化落实,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反响良好。为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还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食品卫生、文化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排查和重点整治,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二、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控辍保学工作不容乐观
全市《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死面,调查中发现,平均还有16.49%的应知人群对《义务教育法》还不知道或不了解。部分干部对有关政策还理解得不深不透;个别家长受读书无用论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认识不够,依法送读意识不强;另外,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由于教育教学方法不活、针对性不强及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原因,产生了一批学困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城乡校际差距明显,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由于经济状况和教育基础不同,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均衡。农村和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电化教学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仍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图书资料陈旧短缺,优质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择校入学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有些农村和薄弱学校生源流失,资源闲置浪费,城里学校人满为患。?
义务教育学校的调研报告 1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从9月11日开始,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常委会副主任刘勇锋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利用一周时间,先后深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实验学校和乾县、淳化县、泾阳县等地城乡中小学及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召开了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国土、公安、住建等市级相关部门和秦都区、渭城区人大及政府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市政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市6个县市区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其余7个县区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正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一)规划引领,学校布局更趋合理
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编制了全市xx—20xx年中小学校发展和建设规划,并于20xx年6月提请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到20xx年,全市新建中小学81所,实施改扩建项目1086个,整合287所,新增校舍面积11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8.8万个。目前全市累计投资29.7亿元,新建学校13所,新增学位5.4万个。规划项目的实施,中小学校布点更趋合理。目前,全市现有义务阶段学校1052所,其中普通小学807所,初级中学245所;在校学生44.52万人,其中普通小学30.73万人,初级中学13.79万人。教职工4.02万人,其中普通小学2.21万人,初级中学1.81万人。
(二)机制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有力
一是政府责任落实到位。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咸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别与省教育厅、各县市区政府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目标任务,夯实了责任。二是建立了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落实了关于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和新增财力20%用于教育等政策规定,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残疾儿童少年全纳教育,落实了义务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特殊教育教职工津贴到其基本工资50%。20xx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7.26亿元,新增校舍190.97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馆260.42万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7430间,新增图书667.76万册,新增计算机75192台。淳化县出台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等管理办法规范经费使用。三是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壮大。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公开招教、交流轮岗、教育培训等形式,优化教师学科、年龄结构,提升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20xx年以来,招聘教师2810人,其中体音美等教师477人;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720人;20xx—20xx年交流轮岗校长教师4331人。秦都区实行“一长执二校”和联盟总校、联盟分校对口交流轮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出台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意见办法,落实教育精准资助政策,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无义务教育阶段因家庭贫困辍学现象,累计发放爱心资助资金600余万元。
(三)对标督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快速推进
一是督查奖励措施得力。实行市级领导联县包抓、县级领导包抓镇校制度,针对重点县区、重点学校、重点项目、薄弱环节等方面,对标创建指标强化过程督导,并将其纳入县市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范围。市政府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的县市区奖励50万元。二是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保障。按照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的原则,重视义务阶段特殊教育工作,全市已建成特教学校10所,在校学生634名,教职工196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95 %。市特教学校被中残联和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定点培养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殊示范校”。落实“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要求,基本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可上,全市每年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2万余人。泾阳县被评为“全国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三是公众满意度测评高。20xx年以来,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群众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访谈满意度均达85%以上,满意度都达到了省定标准要求。
(四)多措并举,校园周边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定了《全市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坚持领导责任制、一岗双责制、一包到底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工作责任制,夯实了安全责任。二是安全教育氛围浓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月、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练等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渭城区创建省级“平安校园”9所,市级18所。三是专项整治力度加大。教育、文广、公安、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联合,对校园食品卫生、校车安全、文化环境等进行了专项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更加优化。20xx年以来,取缔校园周边游商和无证照饮食摊点458个,下发校车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1110余份,纠正、处理违规违章校车591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投入不足。今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达标的7个县累计投资51.48亿元,各级财政拨付只有35.11亿元。财政拨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市专项资金和学校公用经费,资金筹措途径单一,加之县本级财政收入少,社会捐赠项目资金不多,创建资金缺口较大。
(二)学校布局建设不尽合理标准。现有的中小学校多分布在主城区老街,新区新街建设的少,新区的学生存在上学难问题。在市内主城区,近年来接收企业中小学校占到城区学校的70%,这些学校基本上随原企业所在地布点建设,企业密集区学校密度大,如人民路两边集中了二棉学校、风轮中学等十多所学校,而城区西片、北片和渭河南区公办学校相对较少。在今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的7个县中,有些城区学校占地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绿化面积不足;有些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不完善,功能部室不达标;有些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未装配到位。
(三)教育发展存在不均衡问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应对教育城镇化不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校园环境、教育装备、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优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城区和中心学校,引发农村学生向城区优质学校、中心学校流动,出现“城镇挤”,“乡村空”现象,导致“大班额”
、“择校”问题。全市义务阶段城区学校占总学校数的12.4%,而学生占到总数的48.1%。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而目前,我市主城区小学最小班额40人,最大达70人,平均55人,70%以上超标准。初中最小班额40人,最大超过90人,平均59人,60%以上超标准。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存在,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学科教师相对少且城乡分布不均衡,农村更缺,存在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上其他课的现象。二是专业技术职务及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城郊、农村中小学一些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办学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城乡各学科专业技术职务及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三是存在师资短缺问题。城郊学校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有教师超编现象,偏远农村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的学校则有教师空编现象。秦都区目前有在校学生6.3万名,其中非秦都籍学生3万名左右,占到本辖区学生总数近半数,造成秦都校舍紧张、师资紧张等问题。四是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有些校长墨守成规,办学理念落后,作风不扎实,学校内涵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有些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不够,责任心不强,在校内不用心讲课,在校外补课。特殊教育方面,缺乏入学检测、康复评估等设备设施和专业人才,常规教学的多,康复教育不足。
(五)城镇化进程与学校建设不匹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生源向城市学校流动,新建小区增多,与之相应的教育设施落实不到位,存在
“该建不建”、 “建而不交”的问题。如一些小区未规划建设配套小学,住户子女入学难;一些小区虽配套建设了小学,未按规定移交给所在辖区政府管理,对外转让或租赁,办成私立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住户子女入学贵。秦都区20xx年至今,应配套建设小学6所,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所学校中只有1所移交秦都区教育行政部门,其余2所为民办。
(六)校园及周边环境有待加强。学校周边无证、占道、流动等食品摊点屡禁不止,食品安全及卫生条件差,上下学时段学校周边部分路段交通拥挤,校园周边网吧、出租屋等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意见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一是要继续落实教育财政投入“三个增长”要求,严格执行中省关于加大教育投入的规定,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二是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中省教育项目和资金投入,确保中小学改造建设需要。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三是要扩大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社会捐赠、出资办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办学助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咸阳市中小学发展和建设规划》实施,扩大学位供给,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要进一步夯实今年计划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县区政府主体责任,按照创建达标的9项门槛指标,对7个创建县所有学校逐项对标检查。要加快校舍、操场建设及学校功能部室优化整合、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完善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防范设施。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科学研判、应对教育城镇化发展。要坚持高位均衡发展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保证优质学校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和师资配备,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消除“大班额”,实现零“择校”。20xx年底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xx年底前,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要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探索农村学校办学模式,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农村学生居住分散上学往返难、留守子女无人管的问题。要探索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片区工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实现片区内管理、师资、科研、设施等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使城乡教育优势资源互补。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健全完善新任教师定期补充机制,有计划地招录师范类毕业生,解决专业学科教师缺员和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要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大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力度,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教师晋升职称力度,提高乡镇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要加快名师培养步伐,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带动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机制,提高校长管理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规范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学校规划建设。要按照《关于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套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制定出台我市具体执行办法、细则,贯彻“居住区户数在4000户及以上的,应规划建设小学的”要求,落实“以驻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学校建设的关系,将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发展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同交付使用。要加强与西咸新区对接,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源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学校布局。加强监督管理,对规模小的新建小区,或开发单位没有条件建设学校的,要按规定征收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费,全额用于学校建设,使学校布局和规模与学龄人口分布相适应,实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要加大督促整治力度,对已建成未移交的学校要限期移交,使配套学校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规范运行。
(六)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要按照“预防为主、整治为重、教育经常、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校车、网吧等重点领域的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