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五维要素协同,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
重庆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批示要求,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紧贴时代、守正创新、集成改革,推动全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坚持党建引领,保障思政突出地位
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以高质量党建高位推动思政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制定“1+3”政策体系,推动全市86%的中小学校全面改革到位,91%的公办中小学校单独建有党组织,按“一校一策”增核党组织书记职数450余名。二是创新实施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完善“1+5”政策体系,培训党组织书记4600余人次、实现全覆盖,每年培养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20名,指导“一校一品”培育党建品牌,近5年中小学单独设立党务工作机构比例提升38个百分点,打造新时代具有教育特色的“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简报推广重庆做法。三是持续强化思政课建设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的重要指标,常态化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有力保障思政课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坚持平台贯通,促进思政一体建设
出台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一是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创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国重点共同体1个、全市重点共同体10个、试点建设共同体15个。二是一体化实施教研,建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等机构6个,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每年设置专项课题15项,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资源库,召开全市一体化建设教学研讨会,开展教研、研讨活动250余次。三是一体化加强指导,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高校+中学+小学+教研”、覆盖市区两级的思政课教学联盟,开展交流帮扶1900余场次,推动各环节连贯融通。
三、坚持教学为首,推动课程创新示范
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一是明确标准要求,出台《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制定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二是扎实推进“三进”,制定《重庆市大中小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实施方案》,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深化“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三是实施“创优”行动,全市建立市级思政课课程创新基地20个、教研共同体1686个,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读本,定期举办优质课评比和思政课赛课,打造860余节精品课程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四、坚持教师为要,赋能思政专业发展
充分调动教师在思政课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优先保障待遇,绩效工资明确按每生每年100~200元标准,追加中小学当年绩效工资总量,用于专项发放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二是畅通晋升渠道,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改革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支持使用特设岗位聘用市外引进教育教学专家,不受学校的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三是支持专业发展,实施全员轮训,每3年不少于一次集中培训。建成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0个,3人获评全国思政课教学名师,8名思政课教师在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获评优秀经验案例。
五、坚持资源融合,打造巴渝思政特色
多渠道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推动课堂内外同向发力。一是深化课堂文化浸润,联合重庆红岩联线打造党史教育、党性锤炼、思政实践、红色视听、云端网络等5个课堂,有效融入“红岩精神”“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将抗疫情、战高温、灭山火等鲜活案例引入课堂。二是打造校外思政空间,联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共建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设计推出13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学线路。建立“红色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研发“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孵化《红梅花儿永放光彩》系列云端课程。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思政教育的经验做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