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重点及实现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标准,以评价推动教学行为改进、教育治理模式优化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评价对高质量发展的督促与引领作用[1]。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致力于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推动教育公平和个体全面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应致力于科学育人和全面育人,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应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的综合评价,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人才支撑。
一、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
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多个维度指标进行全面评价的体系。其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全方位发展的学生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专业发展等的教师评价;涉及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学校评价;即时反馈教学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机会的过程性教育评价;基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非学业成就进行的学业结果评价。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以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形成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的评价导向机制,注重数据监测结果和质量评价的反馈效用,改变简单的以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维度为主导的功利化评价模式,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引领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2]。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应更关注主体价值的实现,在教育评价功能、目的及内容上,更注重因材施教、终身学习和以德为先[3];更关注评价方法的融合调整,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评价的相辅相成,同时要求评价人员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
二、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重点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需 要确保全面性和发展性,即确保评价能够覆盖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及能够促进学生的长期成长和发展。同时,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必须确保公平性和科学性,公平性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和普遍适用性,而科学性则确保了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外,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要具备动态性和多元性,动态性是指评价体系能够适应教育环境和学生需要的变化,而多元性则指评价体系能够涵盖不同学科、能力、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
(一)全面性与发展性相衔接
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学术成就,更包括学生的个人品质、社会技能、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在设计和实施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时,需要遵循全面性和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全面性意味着评价体系需要覆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关注某一领域,应当能够对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等多个维度上的成长作出多维度评价。包括学生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团队合作、领导力、责任感、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等非认知技能,还包括同理心、社交技能、情绪智力等情感与社交能力。发展性强调的是评价体系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当前水平的工具,更是促进学生未来学习的手段。为此,评价结果应当给学生提供具体、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待提高的领域;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轨迹,通过连续的评价记录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
(二)公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需要确保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公平性强调评价体系必须对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评价体系全面监测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多个维度;同时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笔试、面试和实践考核等,避免依赖于单一评价手段所引发的偏见;精准界定评价标准,确保其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同时定期审查和调整标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环境变化。科学性要求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基于教育评价的科学原则,注重优化评价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4]。评价工具和方法应基于教育心理学、测量学和相关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精准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借助测量学原理,确保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工具必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确保评价工具的使用和评分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法应不断创新,适应新的教育趋势和技术发展。
(三)动态性与多元性相呼应
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确保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兼具动态性与多元性特征,评价标准及体系的设定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评价体系同时要反映多维度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水平,涉及教育教学、教育投入、师资水平、招生考试等多个方面,需要将教育放在多元系统中加以考量。动态性是指评价体系能够适应教育环境和学生需要的变化,需要及时反映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确保评价标准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由此设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对评价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评价标准、工具和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紧密关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变化,确保评价体系能够敏锐捕捉到教育政策变化并及时调整;积极吸纳来自教育管理者、专家、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参与确保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各方对教育的期望;采用灵活、可调整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估工具,应对不同学科和学生的差异。多元性则指评价体系能够涵盖不同学科、能力和学习方式及个体差异,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传统学科,还包括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情感、社交、团队合作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口头报告、项目作业、同伴评价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偏好,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公平的评价机会。面向学生评价,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包括学生的非认知能力评价、高级能力评价,认识到评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师评价上,致力于促进教师潜心育人,注重教师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付出、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以及长周期评价;在学校评价上,注重提升学习体验和社会贡献,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重视特色化和分类评价、发展性和增值性评价,重视学校和学科的社会贡献;在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上,关注提升“元治理”能力,更加重视党委统筹能力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区域教育的结构型质量评价以及区域评价改革的敏感因子[5]。
三、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现实挑战
在传统评价系统中,评价机制一般被认为是选拔性的,目标在于“选出适合教育的学生”,而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手段。在教育评价过程中,也存在评价维度与方向单一、重知识考查而非综合能力培养、评价之后难以及时交互等问题,造成评价导向和激励功能欠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忽视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现象。
(一)教育评价导向有待转变
将侧重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更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的体系,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的观念转变。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这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和支持。唯分数评价作为一种分数本位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片面化、功利化的评价导向,成为干扰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症结。加快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转变评价导向,建立科学主义范式的评价模式,减少绩效主义、功利主义对于教育内在价值的负面影响,更多关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精神品质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改进,广泛应用对话、互动等质性评价方式,有机补充量化评价。
(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有待完善
制定一个公正、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挑战性,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发展需求。开发适合多元评价的有效方法,并确保这些方法在不同教育环境中能够一致和准确实施。在常规的数据测评分析方法中,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学科的目标达成程度进行数据分析,但数据分析方法欠缺科学性,在结果的使用上存在局限性。通常采用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认知发展进行测评,用以揭示测评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但是一般的教育测评报告主要采用简单的描述统计方法,没有对数据收集及筛选方法、信效度分析等进行详细说明,无法揭示测量量表的可推广性和准确程度。在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上,由于问卷调查问题本身的限制及方法使用的不合理,评价者仅限于采用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更倾向于经验推断和逻辑分析,忽视了科学评价方法的使用,包括因果推断、回归分析等。在质性资料的处理上,没有深入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内在机制揭示,较多地对表面现象进行浅层次描述,陷入方法应用不科学、不合理的困境。
(三)教师的专业化教学评价素养不足
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评价技能、是否能够利用多样化技术工具改善教学评价效果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评价理论的深刻理解,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难以全面把握学科特性和学生个体差异,导致评价过程缺乏个性化和精准性。有研究者指出,为构建设计良好的数字化教学评价系统,不仅需要应用新的技术工具,而且还需要通过学校管理系统本身,以及教师采用的更加个性化的授课方法来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6]。这就要求在设计新的技术方式时,尤其是在教授特定内容方面,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评价能力。教师需要熟练应用多样化评价技术工具并结合课程教学资源,将应用能力上升为评价素养,有效开展专业化教学评价。
(四)数字化教育评价面临多重困境
随着在线教学技术及数据分析工具的快速发展,教师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更加便捷,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互式讨论的时间及空间进一步拓展,也为教师开展数字化评估及反馈提供了机会[7]。反思数字化教育评价的实施,在教学方式上虽然强调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但没有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出现数字技术推广越普遍,传统教学方式越是得以强化的现象,数字技术教育设备成为摆设[8]。在教学目标上,还没有完全转变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培养上,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面,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较为欠缺。由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的复杂性,数字化教学评价存在多种问题,包括行政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数字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数字技术尚未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技术支撑学生知识学习、思维激发不够等。
四、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实现策略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环节。
(一)更新基础教育评价的价值理念
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应着眼于发展本位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还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品德提升,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该评价导向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套体系应当包含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指标,不仅涉及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非认知技能的评估。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关注发展道路中的多维表现。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加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借助数据或其他调研信息,观测区域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的综合表现[9]。着力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欠缺等问题,不断完善监测制度,优化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的构成体系,借此引导教学改革以及政策的适时调整。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应包含形成性、针对性以及终结性的评价模式。最早注意过程评价的是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等人提出的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对CIPP模式中的过程评价进行界定,认为“过程评价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向方案指定的人作出及时的信息反馈,整体反映为一种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形式”[10]。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评价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需求。因此,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如项目式学习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及通过电子组合文件评价等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测量量表与调研访谈、档案袋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考试评价的精准识别度与诊断度,丰富考试题材的情境设计和素材选用,进一步推动考试评价从知识立意向能力、价值观培养转变,提高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推动考试方案改革,根据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和最新要求确定考试题目,减少机械性与低水平的考试内容,优化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在学生兴趣培养、思维提升以及创新素养等维度做加法[11]。建立完善的多渠道和多样化的招生培养体系,实现考试评价方式与多元录取的有效结合。
(三)提升教师的教育评价素养
为提升教师的教育评价素养,需要开展系统性培训和资源支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应“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指导地方和学校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在评价效度设计上,聚焦教—学—评一致,改进评价维度与任务的情境设计,根据核心学习目标对评价维度进行筛选排序。在提升教师教育评价素养的过程中,应开展系统的评价素养提升培训,覆盖评价理论、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确保教师在理解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为教师提供实际的评价实践机会,例如模拟教学场景和案例分析,加深教师对评价工具使用和效果的实际操作熟练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如同行评课、学科组评议,通过同事之间的互动和反馈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培训教师使用在线评价工具和教育科技,以提高评价的效率和精准度;制订个性化发展计划,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活动,形成学习共同体,促使教师在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升。
(四)持续推进教育评价的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并为教育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根据教育数字化的教育活动分类,包括基于内容的线上学习资源和基于教学任务的活动设计,教育数字化所具有的内容丰富性、学习过程可视化、反馈的即时性、结果评价的便捷化等特征,为教育评价方式变革创设了条件。在多样化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传统教育评价向精准测评的方向发展,大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存储了规模庞大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学生和教师在线上学习平台上留下的数据痕迹,经过收集、清理和分析处理之后,能够体现相关群体的学习背景、个人偏好和动态的行为变化。正是有海量的教育教学数据的支持,才为精准的教学决策和教育评价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其具体应用场景中,智慧导师系统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个性化学习系统则针对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适应学生特征的学习模式,智能评分系统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供精准性和可靠性的评价方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