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院:薪火传承“中华师道”,奋力造就未来之师
XX学院:薪火传承“中华师道”,奋力造就未来之师
XX学院坚持师范教育主责主业,着眼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弘扬传承教育家精神,系统实施“薪火·行知”计划,搭建“行知讲堂”“行知故事”“行知悦读”“行知实践”“行知观察”“行知教研”等六大板块,构建师范生师道传承一体化模式,培树师范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1000余名学生奔赴乡村教育和教育扶贫一线实践,惠及5万余名乡村和民族地区儿童,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坚持知行合一以中华师道助力师范生成人成师
一是大力开展“行知讲堂”。邀请知名专家、优秀校友、一线名师进校讲学,采用同步直播方式每两周举行一次;常态化开展“优秀听后感”评选与推送;校院两级每年聘请100余位知名教育专家、中小学优秀校友来校讲学,打造“我与名师面对面”等系列品牌,以优秀教师引领师范生精神成长。
二是积极挖掘“行知故事”。深挖知名教育家、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等教育故事;开展“吾与吾师”主题征文活动,挖掘学生身边教育故事;以优秀校友、一线名师为主要对象,推动开展“名师寻访”活动;采用读、讲、写、演等方式,加强故事传播,丰富精神资源,以榜样示范引领师范生成长。
三是常态推进“行知悦读”。坚持以“全民阅读”等系列活动为抓手,以教育经典、文化经典等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习惯;打造“晨读经典晚书华章”活动,组织全体学生每日晨读中华经典、每日晚练书法技艺;常态化组织读书分享会,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分享等系列活动;自编《晨读经典》读本6部,学校获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等。
四是综合组织“行知实践”。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合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健全四年不断线的教育实践体系;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面向留守儿童、乡村家长等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奔赴乡村振兴县等,接续开展顶岗支教工作;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教育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扶贫支教、社会实践等工作多次受主管部门表彰。
五是多元强化“行知观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与传统手段,利用国家智慧平台、实践基地资源,加强线上、线下结合,持续强化学生观察认知;综合加强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教育场景中,对课堂教学、育人活动等不同主题的持续深入观察,增强教育实际体验,师范生数字化学习与观摩案例入选教育部数字化学习典型案例等。
六是探索开展“行知教研”。围绕通识性主题和学科性主题,每年有组织开展区域教育现状调查;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设立引导性教育教学研究指南,支持学生专项微课题,开展教育研究;利用自有智能研修平台、借助XX云教等共同平台,推动师生真实参与中小学一线实际教研。加强教育研习活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师范生在全国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2000余项,项目聚焦乡村师范生培养、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成果获XX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强化资源整合以多元平台支撑师范生师道传承
一是注重校内训练,建设校内实践平台。持续完善师范生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综合建立“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实践教育”XX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实验教学中心”“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中心”“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实验教学中心”,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形态师范生实践平台。
二是注重校外实践,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序列化差异化多质性的实践基地,建设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基地100余个;设立“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协作学校”70余所;结合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建立顶岗支教县3个;赓续陶行知等教育家乡村教育情怀,创设“牵手乡村教育工作站”8个,学校5个基地入选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力支撑各类实践需要。
三是注重虚实结合,探索虚拟实训平台。依托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首批省级5G+教师综合评价试点高校等平台优势,积极建设师范生教师素养测评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实训室与训练平台物理空间与软件系统,与省内4个区县形成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共同体,有效满足了远程开展行知观察、行知教研的需要。
四是注重创新引领,搭建教育创新平台。聚力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以师范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为特色,获批立项建设XX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基地;围绕推进和强化科学教育需要,搭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创教育科普基地,获评XX省科技工作先进平台、XX省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实践基地等。
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师范生师道传承大实践格局
一是健全形成一体化运行模式。制定《“薪火·行知”计划行动方案》等系列方案,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等系列制度,创设“实践教学周”等系列安排,健全总体设计与统筹推进机制,强化分工协同合作,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隐性课堂”“社会课堂”的协同联动,强化实践环节与活动环节的课程化建设,培树《果筐学堂乡村教育实践》等一批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和品牌项目。
二是构建链式递进的“大实践体系”。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形成“能力训练+教育实践+顶岗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的实践模式和“技能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适应训练”的实践链条,采用“跟岗研修”“顶岗实战”等特色方式,立体化加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涌现出服务乡村儿童、传承乡村文化的“果筐学堂”,服务留守儿童、建设乡风文明的“信蜂行动”等系列典型品牌。
三是形成内外融通的“大实践平台”。制定并实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差异化实践基地+智能化实训平台+特色性创新基地”支撑平台,创设“牵手乡村教育工作站”“顶岗支教县”“教育研究实验校”等特色平台。
四是建立多方参与的“大实践队伍”。坚持队伍协同化建设,制定并实施《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管理办法》等,打造实践指导队伍“蓄水池”,形成“教育专家+一线名师+高校教师+属地人员”共同组成的实践育人队伍,有效利用各方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为拓展学生教育视野、丰富学生社会情感、增进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有力队伍保障。
通过接续探索,XX学院建立的师范生“师道传承”实践育人模式取得积极成效,相关工作30余次受到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多项案例入选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改革典型案例、XX省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等,《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XX日报》、XX电视台等先后对相关情况进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较好的示范效应,师范生毕业后积极奔赴乡村地区与民族地区教育一线,为乡村振兴、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