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长风破浪坚守中启航

2025-01-03464

439

2020年

长风破浪 坚守中启航

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济大学校长 陈杰

(2020年7月1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相聚在这里、相聚在云端,隆重举行非同寻常的毕业典礼,在党的生日这天共同见证近万名同济学子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我谨代表同济大学,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3887位本科毕业生、5079位硕士毕业生、856位博士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向不辞辛劳抚育你们成长的父母、向兢兢业业引导你们成才的师长致以诚挚的敬意!

受疫情影响,我们经历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学期,对于每一位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来说,这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人生积累。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我们深刻体验了生命在脆弱与坚强之间的张力,深切感受了情绪在不安与淡定之间的起伏,深入领会了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

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推进,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和动力。寥寥数月,我们经历了全民防控、见证了英雄逆行、感悟了如何在艰难中孕育希望;自我隔离、捐款捐物、志愿服务,我们在抗疫中考验了身心、历练了人生、付诸了行动,也增长了智慧。我们无数次被震撼、被感动,终生难忘。我们不会忘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舍生忘死,不会忘记各地纷纷按下“暂停键”之后寂寥的街道、静谧的校园,不会忘记我们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高高举起。即将离开母校的同济学子,你们应该在这样的经历中,学会连接历史的经验与文明的传承、融汇科学的精神与理性的思考,升华你们的思想认识与人生境界。

同学们,抗疫的经历令我们终生难忘,校园的时光让青春记忆刻骨铭心。有不少同学未能返校,在线上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一草一木总关情,同济的岁月,是我们每一位毕业生心中展开的美丽画卷,是一道道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不灭的风景线,南北楼、樱花道、三好坞、校名石、同心河、大礼堂,以及今晚的一?二九运动场……时光荏苒,同学们也许还在回味初入同济时的懵懂与局促,也许还对一门门课程和一场场考试记忆犹新,也许那些熬过的最晚的夜和做过的最难的题还历历在目,也许还有未完成的实验未实现的愿望……但你已然坐到了这里,即将告别母校。

感谢你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与同济相遇、相知、相伴、相守,在同济的所有经历和收获、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都将为你们在更加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而奠基。格物致知、求实创造,同学们要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专业的精英;志存高远、开拓创新,同济人,要做民族复兴的脊梁骨、擎天柱!

同学们,毕业的钟声即将敲响,你们将带着点点滴滴的校园美好回忆,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说再见。走出校门,奔涌“入海”,新时代的同济“后浪”,传承的是百年学府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历史根脉;心系祖国,牵手科教事业,是同济人永恒的家国情怀;勇立潮头,敢为时代先锋,是同济人不变的责任担当。在同学们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之际,我想叮嘱大家四个问题。

第一,全球遭遇疫情,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积极行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考验了世界各国的应对能力,也严峻考验了个体的承受力、意志力、行动力。我们也在共克时艰中激发了斗志、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奉献。面对疫情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焦虑、恐惧、退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冷静思考,才能积极应对、阔步向前。165名同济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附属东方医院本届博士毕业生李昕就是抗疫中的“最美逆行者”之一;医学院、生命学院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致病机理、研发疫苗、探索干细胞治疗方案;学校组织跨学科团队,自主研发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和疫情地理信息系统;同济建筑设计集团春节期间仅用60小时,就完成了上海公共卫生中心9800平方米应急救治用房的设计任务;德国校友会第一时间多方筹集抗“疫”物资捐给国内医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生马明杰在家乡发起成立大学生抗疫队伍投入当地疫情防控,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吴旭东,毅然选择入职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勇挑重担的中建三局……同济人在抗疫行动中交出的这些精彩答卷,一定会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长久动力。

第二,世界面临变局,需要我们敏锐洞察、深刻理解。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发展、变革、调整中充满博弈,科技创新异常活跃、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不断涌现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使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变局中,同济人从来都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中国奇迹的创造者。在七十二年前的1948年1月29日,同济学子为了人民解放,在我们今天所在的一?二九运动场及其周边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不久前,同济大学参与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实验样车在嘉定校区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这是我国高速磁浮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试验能力的新突破。全国“最美教师”郑时龄院士常常自问:“作为一名科学家,要为学科做出什么贡献?”这是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真实写照。这一传统得到了同济学子的代代传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兰伊莎,担任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以优异成绩被剑桥、牛津等著名高校录取为博士生;医学院留学生阿力尤,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作为优秀博士生代表赴北京参加“感知中国首都行”活动;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马腾,研发“桥梁钢结构裂纹实时监测系统”,将裂纹监测信息更新频率由半年一次提高至一天数次……每一代同济人都以自己的执着和定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绽放推动时代进步的能量、诠释各自人生的精彩,这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接续动力,也是同济人的精神源泉。

第三,社会充满变数,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迎难而上。

当前,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社会也在迅速发展中不断变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都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新的目标和任务。同学们要深刻理解社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充分认识社会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危”中有“机”,危机是勇敢者的进身之阶、智慧者的无价之宝,同济学子当有大毅力、大魄力,勇敢面对前进中的危机和挑战,努力寻找机遇、创造机遇、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同济人从来都是全情投入、不断精进。同济大学助力云龙全面决胜小康,8年的扶贫岁月里,应云龙所需、尽同济所能,为当地的脱贫与发展尽心尽责。李国豪老校长“文革”期间被关“牛棚”,用仅有的报纸边角计算,论证了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安全性。“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耄耋之年领衔长达8年的“南海深部计划”重大课题研究,力促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立项建设,82岁高龄还连续三次下潜南海海底,是通往海洋强国路上的“最美奋斗者”。徐祖信院士,面对当时一年四季发黑发臭的苏州河,躬身耕耘于工程一线,终使河水由黑变清,还市民河畔之美。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主席、土木工程学院葛耀君教授面对世人瞩目的虎门大桥晃动问题,他向广东省领导立下军令状,“涡振不解决,我不回上海”,带领团队攻克难题使大桥重新通车。雷神山医院项目设计总指挥长杨剑华校友,带领团队3天交付施工图、12天实现医院竣工使用,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辈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生生不息。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骆礼福、法学院硕士毕业生李星萱、数学科学学院硕士毕业生邹宏春等近百名同学被各省、市、自治区录取为选调生,服务基层建设。同济人就是这样在直面机遇和挑战中创造属于国家的荣耀,不断汇聚起建构社会秩序的支撑力量。

第四,人生开启新篇,需要我们坚定从容、砥砺前行。

同学们,新的征程即将开启,我有以下三点与大家共勉:

一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只有年轻时努力奋斗过、担当过,暮年才不会后悔。同学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确立高远目标、锐意创新进取,冷静面对外部考验,把责任与担当扛在肩头。在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中孕育希望、追求卓越。青春中有理想,多远都可以到达;人生中有责任,多难都不会放下。

二是胸怀博大,格局宽广。

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同学们都要严谨认真处事、宽容豁达待人、小我融入大我,要敏锐洞察世界变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纠结于眼前困难,必会被烦恼纠缠;不计较一时得失,才能从容走向远方。

三是矢志奋斗,执着坚守。

奋斗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同学们要在奋斗中磨砺青春,在坚守中锤炼意志,要准确判断机遇挑战,坚定执着、百折不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管路有多难,只要方向正确,不断前进总比站在原地更能接近理想目标。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水滴石穿久久为功。要让奋斗和坚守成为人生最亮丽的底色!

同学们,梦想已经启航,未来任重道远!扛起你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奋勇向前吧,同济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

最后我用一句最近上海流行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话:有一种甜——我们毕业了!

衷心祝愿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4666

分享给朋友: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长风破浪坚守中启航”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