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教研提升教学质量的XX经验
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要求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XX区积极践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坚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完善教研机制,转变教研方式,创新教研新形态,推进网络研修,为北京市XX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时代性智慧型专业支撑。
一、问题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推进,XX区基础教育领域全体师生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提升抓手。虽然很多学校管理者已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学校仍存在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能力、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区域教学改革与创新进展缓慢。
二、思路方法
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构建“1+5+6”数字教育建设体系,即建设“互联网+教育”下的1个“基础平台”,重点服务“家长、学生、教师、教学干部、管理者”5类用户,覆盖6类数字教育核心主场景应用(教、学、考、评、管、研),辐射XX区30余所中小学、八万余名师生,夯实智能教育环境基础,提升基础教育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现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培养一批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数字教育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其他教师提升融合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丰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打造区域精品教学资源、作业试题等,使优质资源体系化、本地化,利用大数据学情分析及人工智能推荐技术,精准聚焦学情,推送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资源和试题的使用效益。
三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学习效果快速提升。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创新教育模式,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工智能对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促进作用,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习效果。
三、实施策略
(一)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筑牢高质教学基石
数字资源是数字化教育的源头活水,XX区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进教育“双线”(线上线下)供给。区教研员统一编制“形成性练习”同步试题,使教、学、评与作业设计统一到课程标准上,从源头提升作业质量。将区本试题数字化,围绕新课标,同步标注试题知识点、核心素养、难度等多维标签,便于教师搜题,AI推题、换题,实现学情追踪评价等。
(二)推进研修共同体创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借助数字教研专用平台,开展数字教研应用实践。构建“三级四类”工作室共205个,形成工作室群形态的网络研修共同体。辐射市、区、校,开展分年级学科、全学段学科、跨学科、跨区域四类教研活动,一是筹建教研工作室。为教学研究中心的中、小学部共91位学科教研员创建网络教研工作室。逐步形成了以教研员网络空间工作室为纽带的区域常态OMO融合教研模式。目前,已开展区域学科线上教研活动2354场,沉淀教研资源包2833个。二是组织学科大教研。以学科大会为抓手,建设区域学科工作室,统筹发起区域跨年级学科教研活动,共筑区域学科发展平台。遴选并培育学科基地工作室,从优势学科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研修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领和协调,发挥学科基地专业示范效能。三是开展跨学科教研。聚焦作业、单元教学、学科融合、技术赋能等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教研、项目教学、调研实践、真实情境命题研讨等,推进多学科课程融合、经验融通、方法融创、成果融汇、协同发展。通过教研平台线上开展区域教研风采评比活动,为有不同教育经历和发展需求的教师提供展示平台,举办“京教杯”“东兴杯”“启航杯”等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及说课、优秀作业案例及作业设计评选等教研风采评比活动,沉淀汇聚优质教研资源。
四是实现跨区域教研帮扶。开放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消除传统教研的时空阻碍,开展线上“手拉手”教研活动,解决跨区域教研难持续、见效难的问题。借助AI远程支教帮扶,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例如:与内蒙古阿尔山建立全学科教研帮扶关系,通过组建支教团队定向送教、跟岗学习、线上音视频互动等方式,开展跨区域教研帮扶活动。建设XX-通辽“统编三科”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围绕教材分析、教研指导、课例打磨、作业设计、联合命题等核心教研工作的分级分类网络研修活动,形成持续性“手拉手”教研机制。与青海建立帮扶关系,借助XX区智慧教研体系、平台和融合式教研经验成果,为青海教研机构建设提供专业指导。
(三)推进教学研究深化,推进“教-学-评”一致性
教研员通过推门听课、在线巡课等方式植根课堂主阵地,研究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导意见,全链条、全要素创新课堂教学新样态,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实施深度教学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推动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
教研员借助数字平台采集教研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质量监测与指导。根据监管中心不同维度的研修数据,结合培训达标情况,分析研修内容的均衡性及研修主题的合理性,适时对区域内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优化教研多元评价,增强教研支持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深度发展。
(四)推进数据赋能精准教,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
2022-2023学年起,XX区已有9所学校通过智学网智能系统进行教学数据的伴随式采集、诊断和分析,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和因材施教。全区引入多个AI作业分析系统,通过对作业流程的再造,向学生提供优化高效的“靶向作业”,绘制学生学情的“动态画像”,帮助教师厘清教学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教师基于学情分析数据,依据记录和监测的教学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决策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进行优化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干预,开展数据赋能的精准“施教”。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第五中学开通了“个性化学习手册”学习支持工具,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薄弱知识点,为每位学生定制的一套专属个性化学习方案。在错题整理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推荐个性化优质学习资源,实现错题举一反三,学生及时巩固,学习问题及时清除,帮助学校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四、成果成效
(一)数字资源助力优质均衡发展
统筹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沉淀教研成果,开展规模化应用。区、市、国家级优质课例及自主学习微课共沉淀3170套。汇聚区本优质资源,各类专题云资源累计沉淀3038份区域资源。过程性沉淀教研评比活动、工作室研修、听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数据、资源,共计236147份云资源。截止2023年,共建XX区本试题109207道,年更新率30%。结合我区先行学校需求升级了数字化高质量题库,包含7400万道试题、270万套试卷。上线了市本题库,包含近五年北京各区真题、模拟题、期中期末试卷和校题,累计1.5万套。
此外,遵循“用建相长,共研共创”的原则,为教师提供智能化平台和服务,将校本试题数字化,构建校本题库。以广渠门中学为例,2023年共建2万道校本试题,累计沉淀校本试题4.15万道。以英语学科为例,每年支持将教研员统筹研发的20套听说模考资源,以及覆盖人教版新教材等共计7本书、36个单元的高中同步听说资源,加工、上线至听说训练系统,教研员、教师及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调用,实现XX区优秀试题资源的有效应用与积累。
(二)数字教研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采集学生作业数据、学校测验数据、区域质量调研、第三方数据等过程性数据,辅助教师精准“备学情”;利用区本及校本资源库、电子化教材、同步教材资源,辅助教师高效“备资源”;研报告、研洞察,为教研员和管理者提供科学化的教研及教学数据分析,辅助教研员等精准“备师情”。保障教学、学习、教研、管理常态化应用,以数据赋能服务XX智慧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从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一年期间,教师共查看班级学情报告开展精准的学情分析共计14.51万次,累计学情分析次数226,985次,基于评价报告的精准讲评课次数达50990次。
(三)数字教学助力教学模式创新
以英语学科为例,打造了“模考+教学+训练”三位一体的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探索构建了全员课题研究的区域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生态,教研、师训、科研等部门深度协同,开展“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进行智能技术融合英语教学相关课题研究,指导申报、组织筛选了29个校级子课题,全区初高中英语教师深度参与到技术重构课堂生态的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校校有课题的新局面。
(四)数字考评助力精准学习提升
基于学业数据采集、可视化报告及智能推荐技术,使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如广渠门中学通过分层作业实践,使得成绩较弱的学生也有了信心,作业的提交率由之前的89%提升到100%。五十中学利用自动批改技术针对英语选择题进行专项训练,形成数据跟踪和错题巩固,通过一周的训练,消除了不合格,优秀人数增加了7人。东直门中学以初二数学为例,经过一学期的个性化学习实践,相同知识点的得分率从初次考察平均得分率63.96%,到末次考察的平均得分率81.79%,整体知识点掌握度提升了17.83%。
XX教育人正在以更加自信、蓬勃的发展风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教育的“新优质”生态,以教研为支撑,以数字技术赋能,守正出新,在研修中求真、求实、求新、求活、求变,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