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思政“大课堂” 画好育人“同心圆”
近年来,XX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路径,实施“铸魂育人、知行合一”的思政课一体化提升行动,建立“双贯通”思政课改革长效落实机制,构筑区域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XX‘五位一体’多维共建,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综合体”项目,获山东省“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立项”批复。
严把“三道关口”,培优思政育人“大先生”
选优配强思政教师队伍,严把思政教师准入政治关、业务关、师德关,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严把“政治关”。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取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高的党员担任思政课教师,符合条件的校长、语文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经过严格培训后也可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彰显思政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目前,全区各学段共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2445名。
二是严把“业务关”。组织374名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和全区“双新”培训,采用案例式、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比赛、思政一体化案例评选等活动,深化学科交流、校际交流,搭建共鉴教学经验、共享教育资源的平台,着力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
三是严把“师德关”。完善教职员工以德育人考核评价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荣誉评选和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推动思政课教师守住职业操守和遵规守纪底线。扎实开展“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育10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种子教师。持续推进德育“一校一品”活动,4所学校入选“济南市中小学德育品牌”。
拓展“三个课堂”,搭建思政育人“大平台”
创新思政课程体系和场景,融合打造室内、室外、网上“三个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实践性。一是讲活“融学课堂”。将思政融入学科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挖掘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浸润,因地制宜开发《红歌嘹亮》、《红色印记》等校本课程75册,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层次递进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是开辟“行走课堂”。挖掘莱芜地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按照集团化推进方式,实施“两翼驱动、联盟发展”战略,形成“南北片区联盟”研学新格局。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堂”,汇聚“红色润心 逐梦未‘莱’”特色品牌为主题的“大思政”优质资源6项,整合精品研学线路6条,从南到北连点成线。先后打造省级研学基地3处、市级7处、区级13处,其中11处研学基地入选济南市第一张研学基地地图。2023年以来,共组织各学校开展“红色研学”175次,努力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打造“看得见”的思政课。
三是拓展“云端课堂”。打破地域限制、架起网络桥梁,结合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定期开展“网络同城大课堂”活动,2023年组织10万余名在校师生集体收看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45周年等专题“思政大课”6次,开拓网络育人新阵地。
把握“三种方式”,讲好思政育人“大道理”
抓住“讲道理”这一思政课的本质,运用差异化、多样化、体验式教学方式,把道理讲通,把故事讲活,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学得进。
一是差异化教学。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把握“学前教育阶段重在道德启蒙教育、小学阶段重在道德规范教育、中学阶段重在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导向,明确不同学段育人目标,有针对性推出一批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思政课程,评选思政“精品课”38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是多样化促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促进一二课堂和师生群体“同向同行”,利用“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等各项形式,启发学生发现、分析、思考问题,打造高品质“莱芜思政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全面成长。
三是情景化讲学。将道理融入故事,明确故事的价值定位,注重讲好历史故事、文化故事、党史故事、新时代党的故事、身边故事,以鲜活的事例、真挚的感情,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提高思政课的人文温度、思想高度、认知厚度。
强化“三方协同”,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开辟多元化教育途径,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一是以学校为核心。结合学段特点、社会要求、学校特色等进行选题,开展班会课研究、评选,将班会优质课转化为德育课程。2所学校入选省级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4所学校德育课程荣获济南市中小学德育品牌,6名教师入选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团队”,2位教师先后荣获山东优秀思政课教师。
二是以家庭为基础。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微课堂、学校开放日、“魅力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围绕“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师如何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开展培训指导80余场,提升家校共育能力。2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家校共育示范校”,4所学校入选济南市“家长学校示范校”,9名教师成为全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总队成员。
三是以社会为依托。统筹社会资源,推进建立街道、社区(居委会)家庭教育指导站30个,组织有资质的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及家庭教育指导教师100人成立“送教服务队”,走进社区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360余次,家校社同心、同向、同行的良好育人氛围日渐浓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