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传好学生成长的第一棒

2025-01-03193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简称“清华附小”)始终牢牢把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其系统性嵌入到学校的成志教育育人体系中进行校本化落地。遵循基础教育的育人规律,立足小学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机制,从构建大思政课内部工作体系到打造一批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对困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两个重点问题作出学校层面的探索。

一、守牢教育共同性,以成志教育铸牢时代新人成才主线

清华附小将思政课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全局视野中加以实现。学校紧紧扣住“成志”这条育人主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衔接的贯通性、校家社政协同育人的系统性上,始终坚持“儿童站立思政课正中央”。

人无志则不立。清华附小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大学及成志学校百年历史积淀和红色文化资源,面向儿童的未来发展,梳理出“志”的基本内涵:理想抱负、意志品质、实践行动。同时强调“志”与社会衔接,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等作为“志”的时代表达。“成”是儿童实现“志”的过程,也指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即遵循儿童小学六年身心发展规律,呵护兴趣、培养乐趣、激励志趣,使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成志,聚焦立德立志,指向树人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

在“成志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在目标上把握好培育时代新人的“方向盘”,抓牢小学阶段启蒙道德情感的阶段目标。在内容一贯性上,筑牢高质量思政课堂生命线。在路径统筹上,梳理育人要素、聚焦核心要义、强化要素关联,将三个学段整合熔铸成志育人的阶梯,实现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统筹布局。在机制保障协调上,五位一体系统推进,织密大思政课育人一张网,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二、构建立足小学阶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

小学六年的学习,是学生受教育时间最长和最基础的阶段。无论对学生的完整成长还是对教育强国的基点建设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起步和基础。在提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无形中将大学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但对整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来说,其本质应该是育人的主动协同与衔接关系。

清华附小立足自身,坚定“小学不小”的认识,提出所有思政课教师要有“大学里的小学走向小学里的大学”的思想,希望所有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在整体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其专业地位。小学思政课教师发挥自身主动性,就会减少所谓的“等、靠、要”,从形式上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有所作为的“小中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进阶,在挖掘小学思政课专业地位的过程中夯实小学的育人基础,主动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正是基于此定位和思考,清华附小在立足自身教育集团和清华大学的资源基础上主动作为,构建了包括教研、协同育人等机制。

(一)教学目标共研机制,建立思政课整体育人的价值图景

构建整体价值图景和实践路径,团队教研是关键。清华附小充分发挥清华附小教育集团以及清华附中、清华大学的资源优势探索教研机制。

利用集团化办学为思政教育提供资源供给。这是推进思政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的有力抓手。如面对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这一话题,各学科教师集体教研,立足学科并基于整合的入队课程,发挥中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双重育人角色,以共同的跨学科教研建立横向的完整育人图景。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共同体。借助清华大学的平台,清华附小加强与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衔接,形成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师通过建立完整的知识图谱进而形成完整的育人价值图景,形成教研过程的“三个一”机制,即每个主题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都有一个教师主讲本学段某一主题的整体内容体系;每个主讲人都会呈现本学段一节具体的课例;在每个学段主讲结束后,都有相邻学段的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相互观摩和学习,不同学段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借鉴,通过主题牵引的方式,以点带面帮助各学段树立一条条完整的思政育人链条。

一体化建设也是一种思维和价值导向,无论处在哪个学段的教师,既要深知自己的“责任田”,又要能激活学生已学内容,指出其未来学习的方向,激发和引导学生更高的价值追求与政治认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有助于彼此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是当前解决思政课连续性进阶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二)校家社政协同育人机制,保障思政育人的价值一致性

学校主动承担育人主体责任,与学生家庭、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校教育活动、公益服务引领、社会责任担当等都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应在社会参与中讲,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思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庭的支持。清华附小初步形成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机制。

首先,以常态活动为抓手,引导家长志愿者协同育人。学校每天会安排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值周,每周有家校沟通日,每月有家长沙龙,每学期开展专题三级家长委员会会议,同向共育落实育人主体责任。其次,以主题经典课程为依托,实现校家社政同向共育。无体育、不成志,体育是看得见的道德教育。学校积极推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政场域。学校积极推动经典阅读,打造书香中的思政课,家长做阅读推广人,亲子共读。学校不断打通家庭与社区,邀请家长进课堂开展科普讲座,整合清华大学科技馆等创新空间资源,实现校家社政同向共育。最后,以公益服务为引领,打通校内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学校定期开展公益活动,通过增强社会责任担当,构建儿童第二道德社区,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公益担当成为儿童的基本素养。

(三)重大仪式、时政活动协调机制,丰富思政实践育人的内容体系

重大节点和节日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时机。学校联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附中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实践活动,如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活动、清明祭扫英烈活动等,利用国家宪法日、烈士纪念日等常态性纪念节日,邀请清华大学博士讲师团到清华附小进行讲座交流,让学生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学校会及时将相关文件和活动方案汇编成册,供需要的教师备课和查阅。

三、锚定“基点”,突破思政课改革创新难点

思政课的落脚点依然是教学,从课堂出发,清华附小不断完善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着力解决困扰大思政课的衔接、教师等难点问题。

(一)夯实思政课教学,以关键课程筑牢高质量思政课堂生命线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阶段思政课的重要载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另一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

如何通过铸牢高质量思政课堂给学生植入思想的种子?清华附小把这两门课的重点放在了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方面。

通过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研究教材,运用学习任务实施“六步法”和课堂实施“四动力”系统,形成“核心素养—教研路径—创新学习方式”的关键路径。在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开设专题研究课,完成课程的校本实施。

《读本》教学则侧重价值澄清,即基于《读本》,在“忠实地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有焦点的思辨。以《读本》(小学高年级)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课为例,一读《读本》重在陈述事实、论说感受,理解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读《读本》需要意义思辨、价值澄清,讨论为什么要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读《读本》重点则在回归生活、实践行动,探讨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如何做。学生可以联系当下社会现实及世界风云,如巴以冲突、中美元首会晤等时政新闻,结合儿童自身的对外交流事例,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由此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学生在一节课中通过准确理解《读本》,到完整理解《读本》,再到聚焦《读本》核心进行思辨,形成问题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价值澄清,实现价值体认。

同时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学本身的基础功能和重心。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分割,但在现实教育中,价值观的评价却不易操作且成果显现需要长周期。尽管知识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抓知识,培养学生一般能力时热火朝天,一旦直面价值塑造就会带来学生价值塑造的理论不扎实,不敢直面学生提出的价值问题以及不同学科教学价值塑造不聚焦等问题,导致思政课孤军奋战。思政课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在大中小学各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形成“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思政”与思政课相辅相成、彼此增能的育人模式。

(二)构建主题课程思政群,以学科育人一致性促进学生完整发展

从学科协同到思政一体化再到思政教育一体化,我们思考立德树人不能仅依靠关键课程,还应扩展到整个教育教学中,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学科融合需要各类学科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全学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主题课程思政群的构建与实施。一是依托各学科育人,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课程思政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二是依托各学科课程及主题实践活动,构建以革命文化为主的课程思政群。弘扬不屈的革命意志、无私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革命的斗争精神。三是依托跨学科开展主题学习,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的课程思政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以相同主题在不同学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是学校的另一课程特点。如今年的主题是“致敬中国航天人,共同探寻未来航天梦”,三个学段分别侧重“天之问”“天之理”和“天之辩”,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阅读、实践活动、课堂展示等系列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我们既关注思政课程本身的育人属性,又不断挖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主题引领下的课程思政群,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旨在实现育人的“倍增效应”。

(三)科学把握学段衔接性,以思政育人搭建儿童成长三进阶

围绕儿童生命成长周期,将小学六年学习期按两年一个阶段分为低(启程)、中(知行)、高(修远)三个学段,形成《成志学段三进阶方案》《成志学段进阶使用手册》。

启程学段以呵护兴趣为主,尊重儿童天资与性情,发现禀赋,适性扬才。以多方位的兴趣培养启动学习与成长的内驱力,注重言行得体和协商互让品格的养成,实现关键能力基础牢。用“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作为目标进阶,通过入学红色梦想启蒙、一年级激励、“六一”入队和二年级持续保持的阶段性进阶,完成启程学段仪式。

知行学段以培养乐趣为主,强化知行合一,丰富学习方式,加强实践体验,实现学习关键能力突破。用“十岁的天空”作为目标进阶,三年级通过课堂小组化学习帮助儿童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基本关系;四年级通过儿童自立自强与诚实守信等品质的培养,完成知行学段进阶的同伴互育仪式。

修远学段以激励志趣为主,以多元化学习、小课题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励儿童的学习和人生志趣,实现高起点的精神追求。用“少年志则国志”的毕业启航,五年级侧重勇于担当、尊重感恩品格的养成,六年级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通过“毕业成长六年报告仪式”,推动学生带着成志愿望朝着梦想继续出发。

在立足思政课与学科协同育人基础上,思政课教研组积极参与启程、知行、修远三进阶的实践课程,辅之以进阶仪式,形成小学六年中的衔接与贯通。“启程—知行—修远”学段三进阶,以“成志”为价值引领,通过融合学科、打通空间、年级主任负责制等举措,整合育人方式,实现生命成长的周期性递进。

(四)建立全员思政育人机制,打造具有思政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宝贵资源。思政课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政治引导功能,既通过课堂学习,也通过课堂之外对教师言行的效仿。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中,还要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行动榜样。讲信仰者必须自己要有信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思政课的教育效果达成与否有教材、课程等诸多因素,但关键是教师,其他学科如此,思政课最为关键。因此,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认同至关重要。配齐配强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是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形成全员教师的大思政育人意识,从学段内部的学科德育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完整育人意识。

以“人人都是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定位提升大思政育人意识。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指出,每个教师首先是思政课教师,其次才是学科教师。对全体教师开展常态性培训,提升每个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利用学校的“成志杯”人人过关教学展示,在评价指标中明确“价值性指标体系”引领评价促进学科育人能力提升。

以全员班主任的工作机制保障大思政育人实施。班级是学校“全员育人”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以“全员育人”的思维推进主、副、第三班主任协同育人,共建班级育人的良好生态系统。主、副班主任都为本班学科任教教师,而第三班主任则由学校服务保障岗位人员担任。班主任职位虽有正副,却无职责大小之分。主班主任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需要具备相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副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则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意识和补位意识,将自己置于班集体建设的全局之中,正确理解协同育人的要义,推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对各班主任承担的工作会进行明确划分,根据事项的重要性、难易度等,综合考虑工作内容的比例权重。班级全局性工作以及核心事务由主班主任负责;副班主任在主班主任的指导下对班级卫生、环境文化等工作进行管理;第三班主任则站在服务和保障的角度,为班级建设提供资源和助力,重点关注个别特需学生。而学生成长档案整理、特需种子学生转化、家长会及重大活动筹备等综合性事务则由三位班主任共同完成。三位班主任的搭班组合,多点位、全过程践行了全员育人理念。

近五年来,通过共同体一起研究,学校渐渐明晰了不同学段的重点,也让学校的任务更加清晰。探索形成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将不同学段教师从坐在一起到把知识点串在一起,再到把学生成长的价值观真正拧在一起,发挥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6180

分享给朋友: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传好学生成长的第一棒”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