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5-01-03497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新课程、新教材高质量实施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力量。XX中学坚持以“一二三四五”教师成长共同体机制建设为抓手,有效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为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路径,提供新引擎。

一、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思路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学校提出的“一二三四五”教师成长共同体机制,指的是“围绕一种理念、两个层面、三个观念、四种能力、五个支撑”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一种理念”指引导教师追求职业幸福感,学校归纳了教师普遍认可的职业幸福感,包括“自身专业成长的喜悦感、学生学业提升的成就感、学校全面发展的获得感和和谐人际关系的舒适感”,并引导教师将此作为职业追求和成长愿景;“两个层面”指同步关注教师个人成长和团队共同成长,明确教师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注重彼此协调发展;“三个观念”指引导教师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观、学生主体导向的教学观以及终身学习导向的成长观;“四种能力”指培养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馈能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跨学科与综合学习能力;

“五个支撑”指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发展规划、活动策划、总体协调、综合评价、宣传激励五方面的有力支撑。

二、教师成长共同体组织形式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基于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索。

(一)教学研究共同体——在教研组长团队基础上组建教学委员会团队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单位。在教学实践及管理中,针对教研组长专业化水平高但管理能力欠缺,或者管理能力强但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掌握不足等现状,学校从各教研组抽调教学骨干组建教学委员会。教研组长主要负责教研组事务性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而教学委员会则主要承担学校教学及管理中的指导、建言、引领和示范职责。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研的子系统,采取项目式管理运作机制,以“双新”实践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进而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二)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在“行知社”团队基础上组建“向美创客坊”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组建了“行知社”,通过开展达标课、汇报课、基本功大赛、素养大赛等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校还为青年教师配备了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双重导师,引领其全面发展。为激发青年教师的潜力,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学校在“行知社”团队的基础上抽调部分有意愿、有特长的教师,组建“向美创客坊”。引领并支持团队教师在学科融合实践、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学科实验教学改进、自制教具研发、大单元学历案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大胆实践,成为创新教学活动的先行者,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在班主任团队基础上组建副班主任团队

班主任团队的管理水平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非常大,为培养班主任队伍后备力量,保持团队结构稳定,学校将青年教师和计划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组建为副班主任团队。副班主任团队成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班主任例会、专题培训、主题交流等活动,让后备班主任提前熟悉班主任工作内容,提升班级管理及学生发展指导能力,为“双新”的实施做好班级层面的保障。

三、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实施路径

为推动教师在思维、观念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展提升,学校设计了“共研、共享、共读、共进”四个系列活动。

(一)“共研”系列活动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研训的协同共研机制,旨在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真问题,让教师研训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一是开设“共享教研室”,提高校本研训效率。各教研组按照教研安排表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内到“共享教研室”开展本学科的校本研训,与在本学科办公室进行校本研训相比,更具组织性和实效性。二是采取“1-3”校本研训模式,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双重建设。“1”指每个教研组每周固定一节课在“共享教研室”开展教研组研训活动,教研组长及教学委员会成员组织学科学习、交流、读书分享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强化团队建设;“3”指在这一周内每个学科三个年级的三个备课组根据课时安排等情况,自行确定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三是实行教学主任及教学副校长“包干到组”,沉浸式参与全学科校本研训。教学部门负责人参与各学科校本研训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督导者和服务者,充分了解研训活动的亮点、问题和需求,及时予以宣传、指导和支持。

(二)“共享”系列活动

为促进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学校落实“1-N”成长机制,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一是各学科教师代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后,填写“向上向美教师成长坊学习记录单”,学校根据培训主题和内容安排该教师在相应的团队范围内进行分享。二是学校将每个月第三周周三确定为“教学论坛日”,由在本月内参与过省市级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让教师学习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关负责人进行阶段性教学工作总结。三是充分利用每学期省市级优质课评比、公开课教学等任务,秉承“一个人的展示,一群人的成长”的理念,由教研组团队共同帮助参赛或执教教师备课,以此为载体促进团队建设和成长。

(三)“共读”系列活动为了能够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学校组建了“向上悦读坊”,实现了教师阅读的三个“融合”。一是有声阅读和共享阅读相融合。为了引导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持续阅读,并将阅读内容分享给更多人,学校组织“向上悦读坊”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教学》《新课程关键词》等书籍分章节的音频录制。二是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融合。为引导教师将书本中的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邀请教学专家或著作作者到校参加读书沙龙活动,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学校还结合学期共读书目确定阶段性教学活动主题。如以“追求理解的教学”“大概念教学”“基于大单元学历案的教学”等为主题开展了研讨课和示范课等活动。三是个性阅读和共性阅读相融合。学校提出“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号召,并将每周四确定为学校读书日,读书日活动分为共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不同的类型:个性化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到阅览室打卡阅读一小时;每个月的共性阅读活动中,根据学期共读书目组织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分享读书体会和实践经验。通过阅读,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和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

(四)“共进”系列活动

为解决教研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学校提出教研组团队建设“5+X”方案。“5”是指每个学科每学期要完成至少1次市级及以上公开课、至少1次市级及以上主题交流、至少1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至少共读1本书、至少组织1次学科特色活动;“X”是指在市级及以上层次的考试中参与命题、参与教学大赛获奖、主持规划办课题、担任教学比赛评委等。学校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馈,并作为优秀教研组评比的依据之一。

“5+X”方案实施后,激发了各教研组教师的成长欲望,促进了教研组团队建设,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运行保障

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校为教师成长共同体发展创建相互支持、具有凝聚力的专业生活场景。

(一)需求导向为了给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学校进行阶段性专项调研,了解不同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发展现状及需求,进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发展规划。如“行知社”青年教师发展规划、骨干教师发展规划、名优教师发展规划等。

(二)评价导向为了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师评价由原来重教学成绩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调整为围绕教师成长维度设计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对象也由教师个人调整为备课组、教研组或年级组等教师成长共同体。

(三)激励导向

为了激励提升教师成长动力和团队凝聚力,学校及时关注并收集教师个人或团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做法,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等途径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成长进步看得见、传得远。实践证明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卓有成效的重要路径。学校自“一二三四五”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机制实施以来,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普遍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速度不断加快,也推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在大连市“双新”实施示范校区建设的三年里,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多次承办教师培训活动,学校于2024年被评为大连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典型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6029

分享给朋友: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