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的调研报告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的调研报告
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让青年学员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是院校教育工作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关键一步。调研感到,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青年学员理论认知、思想基础、情感表达呈现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教施教提出更大挑战考验,尤其是在增强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个影响学员抬头率和点头率的关键因素上,需要持续关注、积极推进解决。
一、扭住举旗铸魂这个根本,既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
坚持理论灌输举旗铸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但从调研情况看,一些教育者抓理论灌输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有:一是片面解读。有的面对理论“太深奥、不好懂”“高大上、不实用”“反复讲、不新鲜”等感慨、质疑和抱怨,底气不足、缺乏战斗性,不是严厉批驳、严肃纠治,而是降格以求、随声附和,人为降低理论灌输的格调、削弱创新理论的权威。二是盲目填鸭。有的片面认为“理论灌输越多越好”,只要媒体有刊发、文件有印发、书籍有配发,都是人人学习、全员覆盖的“有力证据”,内容设置一味贪大求全,生怕安排的少了被追责问责,导致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学习过程比较“忙碌”“充实”但学习质效较低。三是机械说教。有的说理功弱、习惯照本宣科,甘当“搬运工”“传声筒”,只会低头照着念,不敢抬头灵活讲;有的只能讲其然,不会讲其所以然、所以必然,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导致“说理施教”成为“空洞说教”。
理论学习无止境,但难在入门。要把理论灌输这个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才更有利于激发学员理论学习兴趣、增强理论自觉,让学员体会到真理的“味道”。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探索运用:一是抓实大众化解读。通过有人物、有情节、有温度的理论故事,以图文并茂、音视频齐上阵、先进典型和卡通人物互动等形式,生动解读**************思想,借鉴“平语近人”“一堂好课”等节目形式,努力将深奥的理论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二是增强趣味性普及。始终坚持“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理念,遵循内容为王、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等现代传播规律,适应年轻人视频化感知、形象化阅览习惯,善于用“兵言兵语”“网言网语”和“普通话”“大白话”“大实话”诠释大道理,不断推出内容新、形式潮、接地气的“爆款”理论产品,让学员愿意听、听得懂、能解渴。三是深化沉浸式感悟。常态开展赴英模部队和红色教育基地、高新技术展区现地研学,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深刻感悟理论真谛、制度优势和领袖风范,尤其注重在情感触动点设计优化上下功夫,实现出去一次、触动一回、难忘一生。
二、把握奋斗强军这个基调,既要扬正气还要接地气
奋斗强军是新时代的最强音,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员投身强军实践、建功强军事业的热情斗志。但从调研情况看,脱离学员现实思想实际,唱高调、讲大话、不太接地气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有:一是引用多原创少。有的习惯搞“拿来主义”,只知道讲正确的话,不善于正确地讲话,不懂得从自己感受出发,讲述最贴近学员自身、真实发生的故事,缺乏真情实感。二是演绎多归纳少。有的搞教育、写教案一个模板用到底,从定义出发,讲内涵、谈来历、提要求,学理性大于教育性,不善于从身边事例、典型现象和热点话题归纳梳理思想焦点、分析背后道理,进而启发思想和情感共鸣。三是说教多共情少。对于多数学员来说,大道理都懂但小道理未必想得通,尤其是在处理大我与小我、公与私等问题上常常陷入苦恼,昂扬正气落不了地,转化不到学习工作思路举措上,而有的教育者往往缺少有力的理解支持,只是一味地高高在上空对空讲大道理。
激昂奋斗强军的主基调,要把视野拓展、战线拉长,在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中,以情景交互、情理交融强化事业心、激发精气神。传统感召、文化熏陶、典型激励等对于激发斗志、昂扬士气有正向引导作用,难点在于如何精心设计安排,真正让学员有兴趣、参与进来、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调研感到,可以从以下角度加强探索运用:一是传统感召要坚持有血有肉。在把辉煌历史和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富矿时,不能一味地拔高和美化,而是要辩证看待,不能故意掩盖缺点不足和局限性,缺少有血有肉的真实性最容易受到抵触。可以深入挖掘梳理反映战争年代部队精神传统的真实故事、战斗歌曲、领袖题词等,厚实精神品质的传统底蕴,让精神培塑进一步具化物化。二是文化熏陶要注重感性体验。注重感性体验,不是要多愁善感,而是要培养对真善美发自内心、来自感官的要求,激发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比如广播音乐,学员可以随意地听,组织者却不能随意地放,包括乐曲的选择、音量和次数、时间和时机等,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并引导学员用听的感官去感受,从而升华为放松心情、愉悦心智。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着眼感性体验,对营院广播、电影放映、仪式活动、文艺演出等文化建设和活动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三是典型激励要立足能学可追。选择典型人物作为教育素材时,首先考虑的是距离学员远不远,学习追赶甚至超越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考虑事迹是不是有代表性、做到了极致。要多讲大讲身边的典型、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典型、从平凡岗位普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典型。可以梳理汇编《新时代好故事集》,组织演讲比赛或研讨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用优秀身边人、精彩身边事激发当先锋做标杆的热情动力。
三、抓住青年学员这个主体,既要领上来还要引下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员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能动、积极的主体。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教育者往往忽视和轻视了潜藏在广大青年学员中的思想智慧和教育资源,不善于挖掘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有:一是紧贴思想不够,“不想讲”。在选题定调上没有找准教育切入点,弄不清学员思考什么、关注什么,没有把学员需不需要、愿不愿意、做不做得到作为依据,导致群众性自我教育没有时代感、缺乏吸引力。二是氛围营造不足,“不敢讲”。新时代青年学员“网生代”特征明显,更倾向于在朋友圈、评论区敞开心扉、滔滔不绝,在现实中三缄其口、封闭自我,一些老生常谈的“说教式”“填鸭式”单向、线性模式,容易淹没学员的创造活力。三是引导方式不活,“不会讲”。有的教育者把群众性自我教育当成纯粹的“随机”教育,事前不筹划、事中缺引导、事后少总结,没有摸清学员的个性特长、统筹利用优势资源,仅仅把学员“赶”到前台、把话筒“递”到胸前,导致学员想讲的讲不出来、讲出来的也没有讲好。
充分发挥学员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当甩手掌柜,全靠学员自由发挥,而是从引导学员主动走上讲台到深化和升华学员讲的内容,形成完整闭环,实现既领上来又引下去。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实践:一是用共情赢得共鸣。情感多元、内心细腻是当前学员的主要心理特征。坚持把教育内容设置到学员的心坎上,是解决参与度的首要问题。教育中应注重在抓住眼球、揪住心头、戳中泪点上进行巧妙设计,打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链路,做到心与心碰撞、情与情交融,切实把教育课堂打造成亲近学员思想的“情感树洞”。二是以互换赢得互助。基层开展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对面”。要善于采取角色互换方式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传统界限,可以按照10%的时间用于热场和开题、40%的时间用于串场和总结、50%的时间用于启发学员自主讲的模式实施,让学员把认识上的“偏”、骨子里的“软”、灵魂深处的“私”自主挖掘出来,切实在参与教育中受到教育。三是靠活动赢得活力。“最喜欢的教育形式”问卷显示,青年学员选择“情景式”和“参观见学”的占比最高,他们的脚步和精神都渴望走出去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可以探索机关与基层开展“dj+团建”活动,让学员在寓教于乐中放松身心、增进团结、净化心灵,为全身心投入学习训练不断增添动力活力。
四、抢占网络信息这个阵地,既要防变量还要引流量
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但从当前情况看,一些教育者仍把不准、用不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主要表现有:一是迎合式抓教。一些教育者把课堂当作“流量”的集散地,抖音上热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而不是从弘扬主旋律和解决现实思想困惑出发,没有把“贯注进步的政治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实质,有的甚至一味地迎合学员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需求。二是鸡汤式灌输。网络时代,大流量不代表正能量,其中也隐藏着不少“毒鸡汤”“负信息”。有的教育者分辨力不强,受网络热度影响,拉着学员一起被“带节奏”。三是嫁接式引领。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倒灌”,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纷繁复杂的资源中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的教育者照搬照抄应付施教,满足于课上了、事讲了,不在乎效果如何。
当前,学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网上,思想舆论的燃爆点往往也发端于网上。一方面,应当对网络上出现的消极思想和有害信息进行坚决防范和抵制;另一方面,应当在网络空间上旗帜鲜明、轰轰烈烈地加强正向教育引领。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实践:一是严肃“堵”。调查了解到,学员课余时间使用手机90%以上都是娱乐,而这些娱乐中很多是消极娱乐。对待消极的网络信息和行为必须坚决封堵,加强网上行为点验和监管,加大涉网倾向性问题清查,绝不留死角、存后患。二是积极“疏”。要把正确识网用网作为重点教育课题展开,及时开展“网络安全知多少”系列教育活动,比如网友的真真假假你知道多少、网恋的虚无缥缈你知道多少、网赌的套路骗局你知道多少、网贷的炸弹陷阱你知道多少、网晒的泄密漏洞你知道多少、网瘾的危害魔障你知道多少,等等,引导学员及时廓清思想迷雾。三是跟进“导”。思想教育的过程是个连续不断线的过程,尤其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轰炸”,一旦教育引导跟不紧潮流,思想的阵地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占领。要在推出优质网络教育作品上下真功用长劲,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紧跟潮流中引领潮流,使学员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进而欣然主动地接受教育洗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