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助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监测“诊断仪”和评价“指挥棒”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一、开展监测工具研制,突出能力导向
一是研制流程规范化。制定《XX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规程》,建立“指标构建—封闭研制—专家论证—学生预试—修正审定—入闱制卷”六步工具研制操作流程,立足国情省情,依据课程标准研发监测工具,初步构建能全面准确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状况的省域监测工具研发体系。
二是专家组建多元化。汇聚多学科、多领域、多区域人才参与监测工具研制,组建涵盖优秀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高校课程教学专家、测量统计学人员的工具研制专家团队,兼顾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和省内不同区域,坚持能力导向,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测查,科学研制监测工具。
三是质量控制专业化。坚持多题本命制、多工序打磨、多轮次论证,合理把握学业质量监测学科试卷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确保正式监测使用的试题均达到质量标准,监测结果能够客观反映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状况,进而准确反映我省国家课程标准执行和落实情况。
二、强化监测过程管理,保障数据质量
一是完善监测实施机制。健全“省—市—县—校”四级纵向联动制度,明确“省级统筹、市级督导、县级管理、校级实施”主体责任。引导市(州)和县级督导部门统筹建立基教、教师、教研、监测等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横向合作机制,保障监测工作有序实施、监测结果有效使用。建立视导工作“全覆盖”机制,实现省级视导员对样本县及抽测校全覆盖、全流程指导与监督。通过搭建宣传平台、推送典型案例、告家长书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
二是跟踪推进监测工作。每年年初,召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启动会,动员部署监测工作,明确样本县数据报送要求,严禁弄虚作假,确保数据真实。每年第二季度,召开监测实施说明会,详细阐释科目安排、组织实施、现场操作、信息报送等关键环节,确保监测工作稳步推进。监测正式启动前一周,召开视导员专项培训会,着力提升视导员履职尽责能力,充分保障监测实施所需的仪器设备、网络平台、专业人员等。
三是实施监测“电子化”。在深入调研、摸清省情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电子化”,语文、英语除书面测试外,增设电子化学生表现性测试;客观题作答与主观题批阅均在电脑上完成,极大地提高阅卷的效率;构建分县报告和省级报告模板,运用监测系统批量生成监测报告,增加监测报告解读与反馈指导效率,有效服务教育改革。
三、创新监测结果运用,助力教育决策
一是“分层”开展反馈指导。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监测结果解读与运用指导,帮助各市(州)相关人员读懂监测数据结果,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市级层面,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教育问题清单”变为“改革成果清单”。在县级层面,聚焦学科监测结果呈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关联因素分析和实情调研,并结合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区域治理三个维度开展指导。
二是“分类”加强经验交流。构建“区县+专题”和“学校+学科”学习模式,搭建监测交流平台,宣传推广监测发现的典型经验案例。选取监测结果运用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活动,为其他县(市、区)结果运用和整改落实提供参考。遴选在具体学科领域特色鲜明、改革成果显著的学校,开展现场观摩活动,促进学校联系实际找差距,并确定学校改进提升目标。
三是“分级”推动教育改革。省级统筹监测结果反馈与运用指导,列出各样本县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各市(州)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对问题整改工作的指导,统筹市域各县(市、区)撰写整改方案。各县(市、区)和学校深研监测报告、实地核实监测问题、落实整改行动,不断推动监测结果应用落地,助力教育决策与教育教学改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