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8篇)襄阳市优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2025-01-03719

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襄阳市优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襄阳日报,2022年8月16日)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再出发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付拥军

我市高考多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求进、进中向好态势,各项重要指标持续领跑全省。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54所,基本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其中,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更加广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础更加坚实,高中教育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更加强劲,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更具规模,特殊教育保障覆盖面更加广泛。

下一步,教育系统将围绕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扬“争抢转”精神,保持“拼抢实”作风,用教育人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助力提升襄阳的“发展指数”。一是跳出襄阳谋教育。瞄准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定位,主动融入都市圈“一总规、五分规、十专规”发展规划,找标杆、明定位、锻长板、补短板,增强发展动力。

二是立足襄阳兴教育。在教育公平上大做文章,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集约提质发展、高等教育内涵规模发展,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在人才培养上大张旗鼓,继续做强做优以襄阳四中、五中为代表的优质高中,坚定不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上更好的学校。在服务发展上大显身手,聚焦襄阳产业链、招商链、大项目,统筹优化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学科专业布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着眼未来强教育。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校长及班子队伍。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效应、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品牌效应的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向教科研要质量、向教学组织要质量、向融合发展要质量。加大对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力度,提升教学精准度。瞄准国家、省级试点,加大发展模式、工作经验创新力度,积极争创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示范区,积极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建设,努力在全国、全省创造更多“襄阳教育模式”。

胸怀“国之大者”书写教育担当

襄阳四中党委书记、校长 李静

襄阳四中创办于1954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秉承“成就最好的自己,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先后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高中、中国百强中学和全国文明校园等。近十年来,251人考入北大、清华,397人获得各学科全国奥赛金奖或一等奖。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襄阳四中始终坚持稳中求进、高位运行,综合办学实力始终保持在湖北省第一方阵,凸显出三大教育特色。

一是以人为本、普遍激励,成就最好的四中团队。襄阳四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通过普遍激励去调动和促进师生的潜能、天赋得到充分开发、最大挖掘,引领教师认真地教、学生开心地学,互相促进、互相成就,让师生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七年,学校高考600分以上4921人,重点大学上线人数13858人,惠及万千家庭。

二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多年来,襄阳四中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品牌“德育套餐”,包括思政大讲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爱心互助社、革命烈士纪念塔扫墓、八十华里远足、18岁成人仪式等。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襄四课程体系”建设,以“五育互育”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三是尊重个性,发展特长,走好特色化教育之路。襄阳四中不仅有高中部、义教部,也有体育部、国际部,各部既彰显育人个性,又互通共荣。新高考改革以来,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率先而为,在学科竞赛、“强基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每年都有通过竞赛保送北大、清华的学生。2021届毕业生中,北大、清华“强基计划”入围57人,最终录取10人;2022届毕业生中,入围52人,最终录取12人。

下一步,全校师生将主动克服困难,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打造支撑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矩阵贡献智慧力量。

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襄阳五中党委副书记、校长 汪文超

襄阳五中已建校120周年,被誉为“鄂西北人才的摇篮”。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等均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襄阳五中是湖北省最早的省级示范高中之一,先后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学校、中国百强中学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襄阳五中坚持文化引领,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在120年的教育实践中,襄阳五中积淀形成了具有五中特色、底蕴深厚的“大成文化”,以“党建引领、文化引导、制度激励”为办学理念,以“享受教育,成就人生”为办学思想,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使命,以“实现基础教育全国一流名校”为愿景,形成了“敬业爱生、拼搏奉献”的教师文化和“高境界地做人、高效率地学习、高品位地生活”的学生文化。

同时,襄阳五中坚持战略思维,把牢学校发展方向。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谋定学校发展方向,把襄阳五中建设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实验园”、先进教学技术的“示范园”、先进人才的“百花园”,推动学校从优秀向卓越跨越,实现“基础教育全国一流名校”的战略目标。注重长、中、短期战略谋划,适时进行战略评估、调整,将目标进行分解,让每个部门、每名员工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

襄阳五中围绕建设学习型学校目标,以“名师工程”带动“蓝青工程”开展,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02年至2022年,学校为清华、北大输送了500多名高素质人才。去年清华、北大录取五中学生33人,今年又录取了38人,录取人数在全国中学排名前50,居全省第二名,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突出拔尖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实施“五环式学习法”,持续开展分层教学、分类培养,与“双一流”大学合作建培训基地开展特色培养,选拔基础扎实、学业成绩优异、思维敏捷、学习能力超群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优生群体,带动整体优化,高质量完成战略目标任务。

初心如磐育栋梁 笃行不怠再远航

襄阳三中2019级高三年级主任 雷杨

襄阳三中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与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分不开。学校创新管理模式,一个年级分成两个级部,实行级部低重心管理机制,下放权力,给级部充分的管理自主权。遴选年富力强、勇于担当的级部主任,由级部主任推荐级部副主任。级部管理团队职责明确,各司其职,高效运转。级部主任合作竞争,各出奇招:A级部搞集训,B级部强补习;A级部邀名校学生来演讲,B级部请成功学长来鼓劲;A级部建“阳光导师团”,B级部创“暖心工作室”;A级部布置“我和大学有个约会”展览,B级部安排假期研学旅行,举办“我在大学”摄影展。一个个“金点子”在级部团队诞生,正能量在高三年级传递。A、B级部,既相互较量,又相互学习。在这种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氛围下,学校连续6年一本上线人数超过千人,且逐年攀升。

同时,学校积极为团队赋能,多措并举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传递“落实就是用心、用情、用力真抓实干”的教学理念。学校邀请“6S”联合体学校齐聚三中,举行备考交流活动;围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组织师生探讨革命先烈的付出与当代青年的担当;让高质量班会课成为学生重要的心灵加油站。

师者父母心。学校高三年级住校学生数量庞大,管理难度较大。从5月冲刺阶段开始,年级支部组织老师参与年级值班查寝。每天晚自习后,党员老师自发进入本班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生活,抚慰学生情绪,开展“爱心护眠”关爱行动。“环廊辅导”是党支部暖心教育行动的一张新名片,从晚自习第一节课开始,党员老师便会准时到达教室走廊外,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所有的答疑解惑都在这里进行,灿烂的思维火花也在此迸发。

除了补知识、讲方法,老师们还和学生们谈理想、说人生,疏导学生备考中的烦闷情绪,让暖心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逐梦清华 情系家乡

襄阳四中2022届毕业生 徐辰宇

我即将启程前往清华大学学习。高考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襄阳基础教育的优质土壤,离不开求学道路上所有老师的辛勤培养和坚定支持。他们拥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披星戴月沿着光与影的轨迹辛勤付出,他们热情体贴关心关怀学生,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们人生的指路人。

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出生在襄阳这座历史悠久、进取奋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滋养着我,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我的创新精神,家乡人坚韧不屈的品格更是我们年轻一代勇攀高峰的精神内核。我的师哥师姐们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倾情奉献。不论未来的我身处何处,我都将情系家乡、宣传家乡,竭尽全力多做推动家乡发展的好事实事。

即将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激动之余,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我会学好专业知识,因为只有专业知识扎实了,才能攻克科技“卡脖子”难题,做祖国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我也会积极融入社会,主动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力量,提升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清华大学只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领域等着我去探索。我将牢记襄阳四中“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训,砥砺奋进,努力拼搏,做最好的自己,服务祖国和人民。

感恩时代 不负韶华

襄阳五中2022届毕业生 刘清月

我毕业于襄阳五中,曾在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和襄阳四中义教部就读,在2022年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我从小就对探索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钢琴、绘画、书法、乒乓球,每次尝试既是开阔视野,也是磨砺意志。我尤其热爱阅读,身边书籍常伴,孕育出了对文字的一份亲切。学业方面,我坚持稳扎稳打,不问结果如何,但求全力以赴,最终有幸进入北大。

襄阳五中为我追逐梦想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里有静谧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详尽的学习资源,老师们的敬业态度更是令人感动。我亲爱的家人不仅给予我物质和精神上的全力支持,还为我提供了一处心灵的避风港。我更加感激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当代青年有更多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主选择,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身手,勇敢探索无限可能。

我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前往北大求学。加倍的努力方能配得上更大的舞台。勤学善思、合理规划,用知识充实自己,才不负使命担当。忆往昔,多少襄阳学子从此地出发,又满载知识与热情而归,用双手书写人生、建设家乡。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中华典籍卷帙浩繁、灿若繁星。我将倾尽所学去探寻和发掘,让世界领略家乡之美、中国文化之美,为家乡争光,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心存感恩情系母校以梦为马筑梦远航

襄阳一中2022届毕业生 刘雅琪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襄阳人。在襄阳历史文化浸润和高质量教育培养下,我逐步成长为一名自信自强、志存高远的新时代青年,并如愿进入同济大学学习德语。

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自己在母校日日夜夜地拼搏奋斗,更离不开学校、师长对我的栽培和鼓励。在一中的三年,是我努力求知的三年,更是塑造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三年。我学会了以脚踏实地之精神品味文化的馨香,我感动于一中人以自强不息之精神改天换地,创造奇迹,我将拼搏进取,砺行致远。

感谢我求学生涯中的老师们,尤其是高三班主任吴国良老师。吴老师不仅是我知识海洋上的一座灯塔,在我迷茫时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更是一位优秀的心理老师,替我轻轻拭去心灵上的灰尘,让我重新看见阳光。尤其是高考前一个月,我因为成绩出现较大波动而情绪低落,几度出现厌学心理,吴老师及时注意到了我的情绪变化,多次与我谈心,并且积极和我的家长沟通。最终,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我重拾了勇敢拼搏、实现梦想的信心。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说,上大学是学做人,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句话让我思索良久,“小我”“大我”如何定义?个人如何融入时代?我辈青年躬逢盛世,享受时代恩赐获得成长,学成归来我定当致力于家乡建设。我愿成为促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星火,成为促进中德友好的大团体中的一员,将靓丽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家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学成不忘报桑梓 建功立业新时代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襄阳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杨平

我1997年就读于襄阳五中,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2012年响应家乡号召,服从组织的安排,回到襄阳工作,目前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襄阳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回家乡工作十余年,有幸见证和参与了襄阳的建设和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我市也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目标,形成大抓招商、大抓项目的发展共识,提升精神区位,升腾发展气场。可以说,国家需要,全省重视,全市同心,襄阳担当起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使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发展机遇,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优良发展环境。

襄阳广播电视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以“讲好襄阳故事,传递襄阳好声音”为使命,保持“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的紧迫感,加快建设汉江流域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和公信力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今年以来,襄阳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话说襄阳都市圈”“榜样的力量”等系列报道,讲述了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尊才重才,是襄阳的优良传统,“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这里传扬天下,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打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发展环境,我市推出的“1+7”人才新政让广大在襄工作者们纷纷点赞。良好的就业环境,浓厚的家乡情谊,贴心的人才政策,现在的襄阳是家乡学子毕业择业的最佳选择,襄阳也需要优秀学子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

在家乡的热土上,我的事业更有获得感、成就感,因为努力都是看得到、摸得着,有温度、带热度的。今日之襄阳是工作最好的平台,是人生最美的舞台,希望大家学有所成,毕业后回乡创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534

分享给朋友:

“(8篇)襄阳市优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