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江南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6347
2023年
逐梦青春“苦作舟”
在江南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 陈卫
(2023年6月18日)
亲爱的2023届全体毕业生同学,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六月蝉鸣又起,青衿之志可期。今天,我们相聚在蠡湖畔,隆重举行江南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迎接专属于2023届毕业生的盛大节日,共同记录这个难忘瞬间,共同见证这个荣耀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顺利毕业的4389名本科生、2953名研究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潜心培育你们成长的老师们、工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今天,恰逢父亲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也要向一直以来给予你们无限温暖和勇气的父母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节日的祝福!
同学们,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们没有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但因为遇见了你们,让这段时光成为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三年疫情,几乎伴随着你们整个求学生涯,为大家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波折和遗憾,但大家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自律阳光、奋发向上,让这段特殊的青春年华变得熠熠生辉!作为校长,我要特别感谢你们在疫情防控中的坚韧、坚守和奉献,更要感谢你们对学校不尽完美的理解与包容!
星霜荏苒,韶华飞逝。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的“大事件”刷新着我们共同的“小记忆”。我们一起亲历了祖国极不平凡的新成就: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神舟十五号、十六号接力腾飞,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商用首飞。一个个巨大成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祖国正走向伟大复兴!在过去的几年里,时代的“大变革”记录着学校奋进的“小美好”。我们一起谱写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实效,第五轮学科评估获得历史性突破,“食品科学与工程”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奋进计划”稳步推进,部省市共建成果丰硕,“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一项项亮眼成绩,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学校正迈向世界一流!在过去的几年里,人生的“大舞台”演绎着你们青春的“小梦想”。我们一同见证了你们踔厉奋发的新作为:433位同学在校期间拿到了国家奖学金,1852名本科生成功升学,超过万名同学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加入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一次次青春担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你们正在铸就时代脊梁!
今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说到,“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吃”这四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这四个字不仅是总书记对自己的要求,也承载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站在毕业的人生新起点上,如何理解“自找苦吃”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是你们迈入社会“新课堂”的一门“必修课”。未来征途漫漫,借此机会,我还想分享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以“苦”为师,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
迎难而上、不畏险阻的“吃苦”精神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图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愚公移山、韦编三绝、卧薪尝胆等传统故事,生动演绎了华夏先辈们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自强不息精神;在当代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涌现出方志敏、焦裕禄、杨善洲等英雄模范,完美诠释了革命前辈们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艰苦奋斗精神。
同学们,“苦难”本无意义,有意义的是苦难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自找苦吃”不是被动吃苦,而是要主动在困难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面对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只有乘风而上,才能勇立潮头。希望你们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气质,越是面对艰难困苦,越是要奋勇向前,在逆境中磨砺心志,在磨难里丰满羽翼,在浪潮中扬起风帆。
二、以“苦”为荣,赓续“自找苦吃”的历史传承
回望百年党史,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早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优良传统。从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长征路上的啃树皮、嚼草根,到解放战争中的小米加步枪,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把炒面一把雪,再到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和红旗渠开凿中的当代愚公,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汗水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为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言苦;为了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言累。
同学们,“苦难”本无常形,但磨砺意志、成就辉煌的历史传承常在。青年要不怕吃苦,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当作磨炼自己的机遇。选择“躺平”,就无法探索未知、攀登高峰、以臻至善。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坚持在苦中见传承、在苦中作贡献、在苦中有作为。
三、以“苦”作舟,践行“自找苦吃”的江南担当
纵观“天下江南人”,不乏为国建功、为校争光的事迹,他们在“自找苦吃”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中,有你们的前辈校友,1964届的季克良先生,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时代,他扎根祖国西部,历经五天五夜辗转奔波才来到贵州仁怀的茅台镇,一去就是五十余载,他用自己吃下的苦创造了企业发展的甜;他们中,有你们的青年导师,食品学院范大明教授,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持之以恒开展科研攻关,为微藻等在轨培养食品的原位微波熟化提供了有效方法,前不久,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带回了由他们团队研究的空间站航天试验样品,他用自己吃下的苦成就了科技进步的甜;他们中,有你们的年轻学长,2015届校友王德伟老师,他主动请缨从上海到西藏挂职任教,前3个月就因水土不服导致体重下降20多斤,但他毫不退缩,还主动将挂职时间从1年延长到4年,他用自己吃下的苦换取了边疆教育的甜;他们中,有你们身边的同学,“至善特别荣誉生奖”获得者法学院龙腾同学,他携笔从戎,在塞北荒漠的草原上进行了连续12个昼夜的实战化演练,凭借优异表现,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刚刚代表优秀毕业生发言的“校长特别奖”获得者生物工程学院张倚菲同学和物联网工程学院何丁赋同学,他们一位与团队成员一同经过上千个日夜的刻苦钻研,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体外仿生胃肠道消化系统,最终捧得“互联网+”和“挑战杯”的全国总决赛“双金”,一位致力于芯片研究,在书卷里精耕细作,勤恳为学,成就了48门课程满绩,三年GPA均分3.96,位列全校同届本科生第一名;校长特别奖首位外国留学生获得者,国际教育学院的阿尔法同学,他跨越山海来到江南,七年的科研深耕,他发表了多篇权威期刊论文,特别是疫情三年,本可以选择回国的他,毅然选择了留校与大家共同抗“疫”,作为学校国际学生联合会主席,他主动对外宣传中国,将中国的好故事传向世界。他们用自己吃下的苦共同谱写了“江南担当”的甜。
同学们,“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每一个拼搏的日子都闪闪发光,每一段难忘的记忆都倍加温暖。漫漫人生路,万物皆有回转。希望你们以“苦”作舟,以梦为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亲爱的同学们,光影略过多年前的夏天,照在你们故事开始的地方,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些人,不能陪你走完一生,而是在某段时光里,带给你再次启程时的温暖和力量。璀璨星河,未来可期,前天晚上学校用1800架无人机的演绎,来深情送别曾经在蠡湖大道1800号学习和生活的你们。请大家铭记:世界再大,也大不过回家看看,前路再好,也不要忘记身后母校传来的声声思念。愿大家此去繁花似锦,再相逢依然如故!
最后,祝亲爱的同学们长风破浪,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