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探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探析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硕果,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处世方法。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也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国学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学教育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和提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表示支持,从而推动国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国学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充实的精神生活也必不可少。因此,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大家开始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精神文化方面,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导致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比如,近年来接连有大学相继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也开设了大量的“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特色培训班,汉服热、成人礼的风潮也越来越火,还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国学类电视节目的爆红,这些都是“国学热”的具体体现。
二是国学教育有力有序推进。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指导国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近年来各地坚持以《纲要》为指导,明确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各地坚持从学生抓起、从学校做起,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国学教育进入校园、进入教材、进入课堂,特别是许多中小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成功构建“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工作格局。
三是国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当前,各地中小学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通过书法、戏曲、经典诵读、泥塑、我们的节日等系列内容丰富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豪感,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地方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有效增强经典诵读的艺术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受到热烈欢迎。
四是国学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国学发展由此迎来了新的契机,这也在政策上影响了更多中小学开始大力开展国学教育。
二、当前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融合实践情况来看,当前的国学教育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状况。
一是国学教育系统性不足。中小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程教材。但是由于目前国学教育尚未做到大范围普及,很多学校也只是进行试点教学,所以对于国学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认为易经、论语等才算是真正的国学,从而导致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不少学校在国学教育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许多老师仅仅是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简单地普及介绍,这种碎片化、随意化的教育方式,很难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传统文化观念,只是变成了简单的国学知识教育普及,导致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是国学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当前,从事国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有所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特别是许多教师本身就对国学教育缺乏专业性学习,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有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填鸭式”灌输,还有部分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内容缺乏全面深入的正确理解,很多时候仅仅只是让学生背诵原文,却没有对文句的精神进行实质性解读,将国学教育内涵和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不够。
三是全社会关心支持国学教育的合力尚未全面形成。当前,我们开展国学教育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场所还局限在校园之内,教学手段也比较传统单一,主要都是依赖于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支撑的良好格局。特别是一般的学生家长大多都只是重视考试成绩,对于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入理解,从而造成国学教育陷入单向化瓶颈,各教育主体之间尚未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国学教育的对策建议
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记忆能力强、感知能力活,所以这个阶段是继承国粹精华的良好时机。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是最佳的时机和场所。为此,要把国学深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国学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文化和做人的范本。
一是开设精品课程。着力打造中小学生国学教育品牌形象,组织国学教育专家编纂适用于中小学生的国学系列教材,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国学教育配套课程。允许部分学校因地制宜自行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让国学教育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走进课堂,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适合的经典书籍进行教授,另外还可以开设书法、象棋、围棋等国学兴趣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在寓教于乐之中强化对学生的国学教育。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之中,都可以融入国学元素,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化国学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是融入课堂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国学教育贯穿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要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广泛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并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影视剧片段展现国学典故;抑或者开展类似于英语舞台剧一样的形式的“国学剧”,展现国学经典故事,既锻炼学生的表演和口才,也让学生能够切身领悟国学的博大智慧。另外,可以在校园广播中添加一些中国经典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是强化师资建设。国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为此,必须把师资培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议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国学知识的比重;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在各类教师培训中,进一步增加国学文化的板块和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国学既是文化又是教育,更是奠定立身做人的根基,是所有教育内容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德育的最具永恒的内容。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互补作用,切实把国学教育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在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感恩教育、才艺培养等特色活动,使中小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受到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走访文化起源地、参观历史博物馆、游历历史故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
五是形成教育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在电视、报刊、网络上设办专栏专刊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各界和各级学校都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家长主动配合开展国学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将国学潜移默化融入家庭生活,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国学的氛围下生活成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教育模式,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国学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重要载体。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传承中华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塑造国家和民族软实力,非常有必要加强中小学国学教育。推广国学教育,可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转变气质、启迪智慧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经世致用、爱国行善的道德观念,培养人文精神、责任意识和高尚情操,对于学生来讲,早打基础、受用终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