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XX经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XX市不断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XX市委宣传部、XX市教育局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XX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按照 “党政机关+高校+市、区级教研机构+中小学校”的形式,组建大思政联合体,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筑牢“四维协同”育人理念体系
1.从“三段衔接”维度,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协同。在深入研磨教材上下功夫,制定分层式目标体系和同心圆式内容体系,常态化开展“市级示范-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协同-学校推进”集体备课活动。
2.从“三全育人”维度,推动思政课程与学校德育协同。将思政课程与志愿服务、党团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德育任务结合,其中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志愿者每年服务时长30万小时以上,年无偿献血总量突破 30万毫升。
3.从“五育融合”维度,推动学校德育与学校教育协同。挖掘学科隐性教育资源,建设非遗展示传习场所、莆仙戏剧传习社等,开展活动1000多场,将中小学学科德育与高校课程思政相贯通,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4.从“大思政课”维度,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开展校馆共建、校企合作活动,邀请企业导师、产业模范指导教材编写、精品课录制和创业创新等项目,实现“思政小课堂”与 “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
(二)打造“四课融合”立体化课程群
打造“课堂理论课+主题实践课+理论宣讲课+党团队读书课”融合课程(以下简称“四课融合”),对相同主题和重复知识进行分层、进阶处理,形成整体衔接的立体化课程群。在教学实践中,XX市一体推进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课堂理论课和主题实践课30多场,累计超3000位师生参加。理论宣讲课程围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在全市系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小学课堂”20多场。党团队读书课以“青马工程”为载体,开展系列共品经典活动,推动党团队阶梯式育人。
(三)构建“五同联盟”大师资体系
1.“同上一堂课”。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等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常态开展“讲台上的新思想”活动,组织不同学段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同课异构”。
2.“同编一本书”。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性、价值取向、幸福成长、文化传承等基本要求,召集名师编写红色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经典教育六大系列思政读本。
3.“同建资源库”。选拔“名师宣讲团”“学生宣讲团”录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100节精品课,扩大资源供给和传播效果影响力。
4.“同思教科研”。建立“教学导师”带教机制,搭建骨干培训、观摩示范、学术交流等平台,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打造教学与科研协作共同体,贯通式引导各学段教师撰写学术论文与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5.“同行看世界”。培养师生担任讲解员、志愿者,通过“党团队”入队仪式或主题活动、理论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实地考察、基地研学、非遗传承、企业实习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主题式“行走的思政课”教学。
二、工作成效
(一)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大中小学联动开展的各类零散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题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按序列编撰生态教育、法治教育、红色教育等24本思政读本。
(二)从教研走向科研。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智库,将学科带头人、德育名师和卓越教研员纳入智库,引领教师对日常专题教研、同台授课中的专业见解进行高质量研究,立项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成果30余篇,相关研究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三)从市域走向全国。“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人民日报海外版、民主与法制网、台海网、海博TV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研究中心日常工作,其中“学习强国”报道 “行走的思政课”阅读量突破16万,点赞过万。
三、工作启示
(一)完善行政沟通机制。党政部门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决策者与管理者,要发挥立柱架桥功能,统一部署、分配好管理资源,打通各部门、各学段“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梗阻,提供“人力”“财力”“环境”等保障政策,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区与区之间网格化、一体化。
(二)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大中小学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要承担上情下达任务,将课程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要素融入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为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提供平台与机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