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推进教师科研评价改革
XX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部署要求,强化思想引领,强化质量导向,强化分类评价,强化多元参与,不断探索推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重点评价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进一步激发教师潜心科研的内生动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系列重要论述,强化科技创新对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宣传丁德馨“强核报国、矢志科研”、喻翠云“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先进事迹,营造“人人想科研、人人爱科研、人人能科研”的浓厚科研氛围。多种形式宣传与落实科研评价改革的思路与部署,不断扭转为职称而科研、为绩效而科研、为项目而科研的错误倾向,召开二级学院专题调研座谈、专题探讨会,塑造教师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学校教师形成真搞科研、搞真科研的良好科研价值观。
强化质量导向,科学制定科研业绩值。针对以往科研评价单纯的“数个数、论篇数、计分数、看钱数”的顽疾,按照服务“四个面向”和“破五唯”的要求,改革教师科研评价新制度。先后修订科研业绩评价、科技人才评价、学科建设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文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质量评价。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取消对专利和SCI?论文的简单资助和直接奖励,加大对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对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和知识产权管理、归属、转移、运用、监管和考评等众多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对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导航与高价值专利培育、军民融合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学校修订和完善《教学学院专项业绩核算办法(试行)》《学科建设科技奖励办法》《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评审办法》等教师科研考核、激励、绩效管理系列制度文件。
强化分类评价,规范构建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性、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科研育人的实效性的要求,构建“学科属性差异化、研究类型多样化、评审专家专业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学术研究规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按照学科属性的差异化,分类设计教师从事医学、工学、理学、人文社科、国防军工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评价指标;在重大项目评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博士生导师遴选等方面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同行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新方法与新路径;将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和显示度作为教师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真正实现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真能力、真水平、真成果、真应用的有效评价。
强化多元参与,建立健全监督模式。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牵头、职能部门统筹、二级学院负责、全校师生参与、纪检部门监督”五位一体的教师科研评价监督新模式。实行校学术委员会监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独立作用,强化学术评价的权威性;深入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实现责权利一体化;充分彰显职能部门统筹组织责任,加强校内外高水平专家库的建设力度,确保专家评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严肃性,确保科研评价规范公正;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师生共同治理新模式,充分保障师生参与科研评价的权利,注重评价信息公开透明,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发挥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纪检参与、专家轮换、随机抽取、回避、公示等相关制度,确保学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
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成效明显。持续推进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教师创新活力迸发。一是承接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突破,一批千万级项目获批,省自科立项数连续6年居省属高校第一,学校科研经费持续攀升。二是高级别科研平台不断突破。“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实验室成为XX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儿科罕见病”和“先进核能设计与安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退役治理与生态修复”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三是首台套科技成果相继涌现。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启用,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磁约束核聚变仿星器加速落地。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有新成绩。“放射性铀尾矿库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获XX省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应用于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研发经费2000万元;移动式降氡装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笔专利许可费千万级突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