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零”为“整”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建设
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疫情期和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市、区各级人大、政协会议多份建议、议案把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引领学校把心育的零散行为上升到育人的整体设计,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督导的重点,更是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案例背景】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1年),2022—2023学年我对本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各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均存在校际差异。似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零散的自选动作阶段,未能建立完整的制度、机制,未能从整体上常态化、标准化落实上级文件的规定动作。以心理课开设为例,部分学校在起始年级开设,部分学校在毕业年级开设,还有一些学校在中间年级开设,30.08%的学校未能达到年级全覆盖、学生全覆盖的政策要求。
基于问卷调研发现的问题,我结合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工作,深入本区两所学校进行听评课观摩、档案调阅、师生访谈等,了解心理健康课程、专题教育活动、科普宣讲、学科渗透、家校社协同、心理筛查、预警防控、心理辅导、危机干预、医教结合等方面工作的情况。两所学校均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整体规划、内容选择随机性强、途径不完整、覆盖面不够等问题,均须梳理构建常态化、标准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案例描述】
(一)有“零”无“整”的心育发展困境
两所学校的突出共性问题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多依赖于心理教师个人行动,缺少心育理念、内涵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发展规划的结合,缺少心育顶层设计和全员、全程、全方位心育的制度机制建设。
第二,心理课的系列课程化程度不高,幼小初高一体化设计不够,内容时而偏重于情绪调适,时而偏重于学习辅导,时而偏重于人际交往,随意性强,未能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关键期、关键点进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整体设计。
第三,专题教育活动、科普宣讲无法常态化开展,表现为时间点随机,届次不连贯,反映出未能常年开展,也未能整体设计。
第四,学科渗透、家校协同工作缺失,各学科间、家校之间未能合力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社会组织关系有待加强。
第五,心理筛查预警工作起步晚、意识薄弱、资源匮乏,普遍未能按照文件要求每年一次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工作基础好的学校也仅针对部分学生零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预警台账信息不全面,未能及时更新。
第六,心理辅导干预主动性不够,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辅导干预案例缺少连续性设计和追踪评估,心理异常案例、危机案例缺少医教结合的机制。
(二)化“零”为“整”的心育体系化突破
我针对有“零”无“整”的心育发展困境,帮助学校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整、机制健全、途径丰富、方法科学、特色鲜明,符合幼小初高身心发展规律与成长阶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一体“为幸福而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做好学校心育顶层设计和全员心育能力提升工作
指导两所学校分别把心育理念、内涵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发展规划结合,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心育的制度机制。心育工作做到“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家庭;突出“三个关注”:“关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育”“关注幸福心理体验的获得”“关注健康和谐社会生态组织系统的形成”;实现“三个统筹”:统筹旨在发展、预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统筹旨在评估、干预的区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统筹旨在形成良好教育环境的教师心育能力提升工程。
2.做好发展性、预防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引领,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实际,站在人毕生发展角度,回应学生心理规律、心理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建设、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建立心理健康课程、专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科普宣讲、心理健康学科渗透、家校社协同“五位一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六大类课程群,分别是探索自我课程、和谐人际课程、高效学习课程、情绪调适课程、生涯发展课程、快乐生活课程。每一模块课程在核心理念、目标、内容上做到小初高贯通一体化设计,注重内容递进一体、学段衔接一体、方法协同一体。心理健康科普宣讲结合起始年级、中间年级、毕业年级的特点确定具体内容,各项宣传和讲座关联互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序列化的特点。专题教育活动分为文学类、艺术类、社会生活类、文化交流类四大类主题,培养社会类、超越类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人际交往”“生活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积极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主要涉及学会学习和升学择业(含生涯规划与管理)两大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包括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两大方面。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面向学生家长开展亲子关系、学习管理、情绪调适、升学指导、生活适应、危机干预六方面的心理健康类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家庭教育实践能力。
3.做好针对性、实效性的区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依据《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2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强化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使用。针对不同层面的心理干预需求,建立层级筛查、预警和干预体系,注重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合作、医教结合,充分整合“家校社”资源,提供保障心理健康的干预服务。建立心理筛查、预警防控、心理辅导、危机干预、医教结合“五位一体”的区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正“心”达“才”的整体育人成效
一年来,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发展规划。一所学校从“让生命因教育而美好”的办学理念出发,提出“积极生涯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另一所学校从“为每名学生搭建自我成长的平台”出发,提出“主体多方协同、内容全学段贯穿、途径多样融通”的心育工作方向。
第二,心育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基本形成。两所学校在本集团内发挥作用,从一体化德育研究的角度构建心育体系。心理课程、专题教育活动、科普宣讲、学科渗透四方面形成小初高一体化目标、内容体系。心理筛查、预警防控、辅导干预、医教结合、家校社协同五方面形成常态化实践机制。
第三,全体教师心育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教师根据教育的规律、成长的规律研究和制定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化的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形成丰富多元的成才观,科学评估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科学看待学业成就,激发个性潜能,体验发展与进步。
第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不断增加,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两所学校各整群抽样500名学生,其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评价量表前后测平均数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智慧、个性、社会性、超越四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均有极其显著的提高,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生活适应领域的18项积极情绪体验均有极其显著的提高。
【案例反思】
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以素养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支撑;是以人民为中心,基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握规律培育健康人格,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撑。
(一)心育体系建设促进心育常态化、标准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绝不应局限于解决心理问题、缓解矛盾冲突的问题取向,而应站在人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心育体系建设提高心育实效性、长效性
心育体系建设使其既具有服务于学生适应当下课程考试改革、学习方式变革的实效性,又具有服务于未来生涯适应与自主发展的长效性。
(三)心育体系建设增进心育贯穿性、系统性
心育的地位不应该是附加品而应该是必需品,急需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侧幕走向舞台中央。心育体系建设让学校心育变零散局部探索为具有贯穿性、序列化性的系统实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