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第二轮学校发展性评价第三批学校终结性评估报告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教督〔2017〕94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杭教办督〔2017〕301 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要求,2019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市教育局委托市教育评估与师生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评估组,对杭州高级中学等7所学校进行第二轮学校发展性评价第三批(2015—2019年)学校终结性评估。现将本次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评估工作概况
评估组依托“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平台”,以专家网上材料审阅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次评估。7所学校于11月中旬登录平台,提交终结性评估材料,并填写相关信息。专家在进入现场评价的前一周,在平台上进行网上材料审阅。11月26日至12月11日期间,评估组分别对杭州第九中学、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杭州文汇学校、杭州第七中学、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等7所学校开展现场评估。
二、学校发展成效及特色亮点
评估组通过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一致认为,从整体来看,五年来,上述各校发展目标明确,工作务实,自评客观,学校整体发展成效明显。
1.党建引领办学,工作有创新,校园教育生态整体良好
7所学校以党建引领办学,落实校级领导一岗双责制度,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评议,突出干部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教师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创新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开辟党建园地,积极利用“学习强国”APP平台,促进党员自主学习。通过廉政微课堂、党风教育文化墙、理论中心组、支部学习会、专题辅导视频讲座、主题党日活动交流等方式和载体,深入开展各类党员清廉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学一做”等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学校党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廉洁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
2.寻找突破点,探索个性化办学之路,学校特色逐步形成
7所学校注重学校特色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在深入梳理学校发展脉络、分析和研究学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特色发展的路径,以一个或多个发展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形成整体办学特色。杭州第七中学以美术为切入点,提出“艺文兼修,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构建了普通高中艺文兼修的特色课程群,开发了系列基于审美、创美的特色校本课程;积极与中国美院等高校合作,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美术教育成绩丰硕,美术特色教育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中外兼容,多元发展”,把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化思维培养浸润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亮点,如建立全球教育联结共同体,完成国际认证试点项目,成为国际学校联盟成员校,宣传中国特色国际化办学经验;实现德语、英语、西语三个国际项目新突破,深化学校教育国际化品牌活动;面向所有高一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建立国际理解课程体系;通过国际文化节、春假海外研学和其他国际化赛事与活动,提升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2018年学校成功获评杭州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特色示范学校。 杭州第九中学基于现有的生源基础,以“蓝天·阳光·快乐”为办学理念,构建“蓝天情怀”“阳光人生”“快乐立业”三大工程与“美丽课程”“美丽课堂”“美丽教师”等九大美丽项目,以“三叶草课程结构”为学校发展基石,借助“先锋校园教学系统”为基础的“智慧全课堂”,培育“阳光学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符合九中自身特点的育人发展之路。杭州文汇学校积极探索个别化职业教育路径,在聋人教育的路径、方式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学校坚持做适性教育,创融合品牌,构建省内第一条从学前到高中全覆盖的融合教育链,形成“一校多点”融合教育模式,创建“政府主导、中心指导、多校参与”的融合教育卫星班“文汇样式”,以及“三步安置、三重干预、三向转衔”的“卫星班”运作机制,在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的课程建设、课堂模式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教育、康复+升学、就业”办学特色,为部分聋生回归主流社会、实现最大化发展奠定基础。
3.课改与教改并驾齐驱,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明显
7所学校均能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积极推进课改与教改,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融合国家基础性课程、地方特色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构建和开发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结构优化、实施有序、评价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成效突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与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杭州高级中学形成富有杭高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决策、团队课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的课程运作机制,实现平均每15名学生1门选修课程。其中,依托校友、高校、家长、社会资源构建的“杭高星”领导力课程群,极具杭高特色。学校目前已经拥有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省网络选修课程、杭州市精品课程等各级各类精品课程40余门,多门课程入选书香校园工程,对全省精品选修课程的开发形成较好的辐射作用。杭州第九中学通过打造“先锋课堂”和“创新实验室”,探索符合学生生源特点以及课改要求的现代化教育方式;学校承担杭州高中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暨杭州市智慧教育活动,“智慧课堂”成果被17家省内外媒体报道。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根据2017版新课标,重构2019级新高一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2020年课程群建设,目前 11门高中必修学科全部完成教学展示与调研,课改取得一定成效;学校构建全员全科选课走班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开设学科教室、开放学习空间、第二外语等,探索学与教方式转型。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实施“企业课堂”“课赛融通”“智慧树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其中的“智慧树教学法”已成为杭派教学法中的品牌。杭州文汇学校构建人人课程体系,建立三处八组十一点的课程管理系统,形成定期学习、交流,有序推进课程建设的管理机制。研制12门主要学科的课程方案,开发14本校本教材、17本校本练习册、2本导学案,开展以“打造‘声色’课堂,实现‘声色’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比武,将康复和分层教学作为比武的重要评判标准,初步形成“声色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4.教师培养梯队化,校本研训常态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迅速
7所学校以校本研训为抓手,积极为各层面的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和空间,促进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有明显提升。杭州第七中学以特色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为着力点,以学术顾问组、骨干教师组、新秀教师组三支队伍建设为抓手,引领教研工作,通过老教师展示课和讲座、骨干教师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校本培训形式引导教师深入思考讨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形式、课堂效果,通过师徒挂钩、教师业务考核、微课比赛、专业技能考核等活动,为各层面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和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杭州第九中学采用研训结合的师资培训方式,以“先锋教师”项目为引领,专门建设“先锋教师实验室”和“微课制作室”,建成“先锋教师之家”,以师徒结对、名师结对、骨干教师培养、教坛新秀评比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教师在开发精品课程、省市论文、“一师一优课”评比、教学技能比赛、微课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通过师徒挂钩、课堂教学评比、青年教师解题能力大赛、教育分析、说课评比、板书展示、模拟高考、教师海外研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积极建设教师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五年来教学研究获奖数量增幅明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新锐教师5人、系统级教坛新秀40人、市级教坛新秀15人,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28项、市级79项,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着力打造教师成长“六大工程”,为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发展方向和目标,抓“青蓝”促“成才”,强“双师”育“名师”,积极搭建青年教师竞赛平台,成立“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坊”,并以“王欣名师工作室”和“傅晖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组建“商创一体化孵化教育教学团队”,以杭州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陈明梅班主任工作室”为平台,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优秀教师及团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凸显,形成教师集群发展态势。
5.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亮点纷呈,育人工作扎实有效
7所学校均能从德育队伍建设、学生生涯发展及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青少年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德育观念、内容、模式、途径、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德育工作开展扎实有效,德育建设各有亮点,有效促进学生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以及个人的健康成长。杭州高级中学积极构建有高度、有态度、有温度、有柔度的“四度”育人空间,培育“善良、丰富、理性、高贵”的杭高人。学校的一会(樱花文会)、两讲(杭高讲坛、生涯讲座)、三评(小院士评比、卓越学子评比、美德少年评比)、四礼(开学礼、感恩礼、成人礼、毕业礼)、五节(读书节、社团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特色校园品牌活动,以及包括全球知名、全国著名的杭高天文社和全国百强优秀文学社——鲁迅文学社在内的70余个精品社团享誉杭城。学生综合素养良好,个性特长鲜明,音体美劳各类比赛获奖人数占在校生总数3%以上。杭州第七中学以美育推动德育,通过校史、校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安定大讲堂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学生生涯发展中心、“七韵”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开发开设有特色的德育、美育、体育选修课程,建立“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荣获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优秀组织奖,德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杭州第四中学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育人路径,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篇章:利用晨会25分钟,每周以一定的主题向学生传达“正直、俭朴、尚礼、扬善”价值观;组织学生通过走访校友,观看和阅读校友故事,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加强美丽学生培育平台建设,培育出“全国最美中学生”;创设德育课程系列主题,分年级开展“让心灵更美好”“让思维更科学”“让信念更坚定”主题德育活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支持部分德育教师成立省、市级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开展讲“美丽四中人”、讲“四中好故事”、评“养正之星”等活动。杭州文汇学校“五育并举”,以培养“内外兼修、心灵阳光、生命成长”的美丽学子为目标,围绕“三好教育——好习惯、好心态、好品格”构建德育体系,设立劳动日、礼仪日等校园节日,开展俏小渔无声手作坊、听窑陶社、篮球火社团、寻梦舞蹈团、心意坊手工制作社等社团活动,发掘学生的多样潜能,阳光美丽学子培育工程成果初步显现。
6.重文化积淀与传承,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校风校貌蓬勃有生机
作为一所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百年老校,杭州高级中学高度重视校史文化的建设,各类育人活动、品牌课程、校园设施与景观建设均成为展现与浸润校史文化的载体。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作为浙江省新文化运动中心、红色思想发源地、浙江贡院读书精神传承地的文化基因,建设三园、三馆、三亭、一泉、一声、一星等文化地标建筑及设施,让文化外显,滋养学子;盘活鲁迅、徐志摩、张抗抗等文学方面的知名校友文化,培育出鲁迅文学社、杭高青年社、国学社等一批杰出社团,并创设在杭城乃至全省颇具影响力的樱花文会,至今已举办14届。杭州第四中学坚持养正文化百年传承,以“养正”精神为引领,结合课程改革大背景和百廿校庆前后主题教育,梳理学校“养正”文化内涵,制订“养正”文化建设方案,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营造优雅大气、生动活泼、人文诗意的“养正”校园文化,强化“养正尚德”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养正文化在校园中得到彰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规划引领性不够,学校发展顶层设计上有待加强。部分学校规划意识较为薄弱,尤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用规划统领学校整体工作的意识不够,思路不清晰,导致规划中的发展项目与实施中的发展项目以及后期发展成果的匹配度和契合度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落实。
2.特色亮点、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部分学校缺少对学校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系统规划,对自身特色与亮点的提炼尚处在粗浅的表层,特色、亮点彰显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新锐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各校虽然都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分梯队、分层次培养教师,但对照杭州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发展目标,尤其是新锐教师培养以及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培养目标,力度明显不够,教师培养方式陈旧,教师外部交流与学习偏少,科研工作开展缺少计划性,教师专业纵深发展不够。
四、有关工作建议
1.提高规划意识,重视顶层设计,关注学校规划研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各校将规划与分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处室工作安排紧密结合,明确发展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工作措施,注重规划在落实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在规划推进中稳步、有序地发展,发挥规划对学校工作的整体引领作用。
2.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的突破与彰显。各校要在进一步梳理学校历史、现状等校情特点的基础上,围绕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价值,从发展理念、育人模式、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寻找切入口,深入思考学校的特色与亮点,并融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并持续稳步推进,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辨识度以及办学品位。
3.建设成长梯队,完善培养机制,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建立教师发展的长效培养机制,激励青年教师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技能及各方面综合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研究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评价、总结;加强教师与外部的合作交流,拓宽教师视野;着力打造一批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锐教育教学名师、教育家型名师。多途径建设一支技术精湛、充满活力、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四有教师”队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