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报国之志,创新突破变革,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让我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众多中国教育家共同精神特质的精要凝练,也是新时代期待涌现更多教育家型教师的热切呼唤,更是我们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行动指南。
一、教育报国之志是教育家精神的人格底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影响教育发展甚至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伟大教育家,“心有家国情怀、肩挑国家责任”是他们身上共同闪耀的光芒。教师通过影响学生的未来进而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首要条件。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发展格局中,我们要将教育报国之志转化为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坚守,并贯穿在办学治校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探索中。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位书记、校长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我所在的谢家湾学校,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并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全流程中。坚持在真实情境中潜移默化增进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情感。每天组织孩子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每年开展“朵朵聊两会”系列活动,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话内容编写进阅读丛书,真正把学校办成党的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学校。
二是坚守教育基本规律,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时代新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这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科技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国际局势呼唤创新型人才,而中小学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孕育期”。学校管理者需要克服私欲和惰性,改变错误教育政绩观,自觉抵制急功近利、违背教育规律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和学习生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们保有纯粹的热爱,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批判,敢于求新求异,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个性化培育,充分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健康的阳光少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当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成为总书记关心、党中央关切、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在办学实践中,我和谢家湾学校的老师一起坚持五育并举,带领学生成长为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六好”少年,初中部学生每天户外运动1.5—2小时,睡眠10小时;坚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安全、接纳、鼓励、公正的积极心理环境促进学生正向情绪发展;坚持评价导向,将班级的开放度、运动睡眠充足度、近视率肥胖率作为与学业同等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能客观积极调试与自我、他人、环境的关系,阳光自信,乐观开朗,身心健康。
二、创新突破变革是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表达
当前,作为教育强国基点的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功利性升学和应试教育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思维发展和身心健康。“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求我们既要有爱学生的情感,更要有爱学生的方法;既要有直面教育改革痛点难点的勇气,更要有扎根实践、以多样化策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只有在不断突破课程教学改革难题的历练中,才能尽可能接近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目标。
一是着力破解国家课程转化落地效果有待提升的难点。当前部分区域部分学校存在为了功利的政绩和片面的升学率,违规改变学制超前超纲学习,组织学生大量反复刷题等现象,导致国家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方向偏差、效益低下的问题。我和谢家湾学校的老师在国家课程转化落地的实践探索中,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在保障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通过课程整合形成了“上午学科课程为主、下午活动类课程为主”的半日制课程结构,长短课结合弹性课时安排。我们编制课程实施工作方案,因校制宜设置教师单班教学岗位,推行错时错峰课间休息、上洗手间、自助午餐的管理办法,建设高年级和低年级教室比邻而居的学习环境等。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反馈,定期组织学生、家长、教师问卷,从不同维度了解各群体对课程实施的反馈意见。教育部、市区各级监测显示:学生学习负担轻,学业水平高,呈现出动手实践能力强、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等素养,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实践探索信心。
二是着力破解灌输式学习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的难点。教与学方式变革始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硬骨头、深水区。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促使我们基于学习发生机制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进行变革。谢家湾学校积极探索,在课堂环境方面,拆除讲台、改用圆弧形合作式课桌,降低教师行政权威,营造尊重平等安全的学习人际关系,带动积极放松容错的学习情绪。在课堂组织方式方面,创设真实任务、复杂问题等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开放的学习空间,供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提升学习效益。在课堂学习节奏方面,开展学科动态走班,学生根据某阶段学科学习的状态与效果,自主选择到不同水平班级学习,随时可根据学习情况动态调整,让学生在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中获得胜任感、掌控感。
三是着力破解数智化未能触及教与学改革核心的难点。以数智建设赋能教育发展是时代趋势。当前,各中小学在数字化探索进程中存在以服务管理为主、以采集数据为主、以教师上传资料为主等现象,导致出现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不充分、学生主动性不高等问题。谢家湾学校自主设计小梅花数智平台,再造校园学习流程,努力以数智化建设推进教与学的改革。延展学习时空,在公共区域设置学习机供学生随时随地登录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平台上大量的精选微课资源对学生全开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拓宽学习路径,学生随时可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全校师生都有权限解答,促进学生在甄别判断中个性化学习。增强学习动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涵盖社会责任、乐学善学、审美情趣、运动能力等18个维度的学生素养数字画像标准,学生根据素养标准或自定义标准,自己评价学习效果,上传素养分为自己“代言”,促进学生的自我观察、记录与评估,让学生感受到“从未被判定,一直被激励”,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三、终身学习反思是教育家精神的专业修炼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我们成为终身学习、实践反思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者,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者的期许,也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保有终身学习的热情、持续反思的理性、自我革新的精神,是教育家型教师的必备特质。
一是在持续学习中激发教育创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带给教育革命性的挑战,脑科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的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从认知、情绪、环境等角度改变着教学研究的走向。我个人的深切体会是,我们要带领教师开阔视野,保持对各领域新事物旺盛的敏感度、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力,将新技能迁移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和学校现代化治理中,才能与时俱进,培育引领未来、创造未来的时代新人。
二是在实干研究中感受价值提升。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课程教学领导力,也要带领教师在突破自我中享受专业生命的增值。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新高考新中考的推进、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使单一学科背景以及固有学段边界成为教师专业迭代的桎梏。改变教师的成长路径,让不同教师的差异和特质成为彼此促进的资源。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带领教师广泛深入开展跨学科教研,带着小学部和初中部教师开展跨学段教研,班主任组织班级小教研,以此突破学科学段的局限性带来的教育教学盲区。同时,常态化邀请各行业各领域专家到校为教师做培训,突破工作环境、职业经历的局限,教师的专业在多元视角中得到提升,体会到专业成就感、幸福感、意义感、价值感。
三是在问题导向中实现自我革新。教育是一项日日新、月月新的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常思常新,才能努力成长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教育家型教师。谢家湾学校近20年的实践历程,就是蹲下身来,以孩子的立场去发现学校的环境建设、人际氛围、生活流程、学习方式、成长效能还存在哪些问题,竭尽全力地遵循科学规律去解决问题,由此展开了从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到小梅花融合课程研究,到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再到创新潜质时代新人培养的持续进阶研究。
四、辐射引领带动是教育家精神的责任担当
作为中小学管理者,我们理应办好一所学校但又不能局限于办好一所学校,我们理应着眼于教育但又不能囿于教育。偏安不能久安,只有达到整体性的教育生态健康,才有每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我们就要涵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增强系统思维,协同更多力量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指示同心同德、同向同力,要在参与国际交流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
一是在辐射引领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老百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是当前义务教育发展重点。着力解决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尤其是优质课程、优质师资、优质管理不足的问题,需要一大批优质学校及学校书记(校长)、骨干教师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要着力通过集团化办学、成立各级各类工作室、结对帮扶等方式,聚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等核心问题,带动更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共同探索高质量办学路径。
二是在责任担当中凝聚基础教育改良智慧。好的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增强协同、互补、共进。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有特别深切的体会。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所学校、一个区域,要利用到全国各地培训、参会的契机深入不同学校调研,了解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这样才能站在全局视野看教育,并利用各种平台、机会、载体积极发声,凝聚共识,从而汇聚更多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在广泛交流中传播中国教育时代强音。大时代需要大格局,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既要聚焦中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也要放眼国际,关注比较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尽可能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打开格局,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国内外不同学校的互动交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为共同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我们在继承、践行、涵养、发扬教育家精神中,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期待着,在这个过程中将有一批又一批新时代教育家涌现,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