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推动思政课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共同体”的意识、“集成化”的思路、“一体化”的方略,深入推进大思政机制、主渠道教学、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五个共建”,努力在抓实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纵深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以“五个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要素
1. 大思政机制共建是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把各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体、对象、载体、内容等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2]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建立起各教育主体在各个层面间协同联动的关系,以大思政机制的共建下好一体化的“先手棋”,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强大合力。
2. 主渠道教学共建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强调课程设置、教材体系、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用一体化的理念精心进行顶层设计,对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及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和设定,对不同学段的教材进行整体编写和总体把握,在主渠道教学共建中既保证课程设置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又保证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从而使课堂教学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保证每个学段思政课既能“守好一段渠”,又能“跑好接力赛”。
3. 社会大课堂共建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教材
科学的理论总是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就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好社会大课堂,需要从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校社协同三个方面发力共建实践育人载体,通过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强化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更好引导青少年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
4. 大资源平台共建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必备支撑
优质思政资源入网是思政课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题中之义。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要坚持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大力推进教学资源数字化,着力为教师和广大学生便捷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努力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供给满足教师多样化教学、学生个体化受教的需求。
5. 大师资体系共建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讲清楚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底气和能力承担起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任。要坚持党管人才、优势互补、融合联动,不断提升专职“主力军”、兼职“协力军”铸魂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4]的大师资体系,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
二、以“五个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 大思政机制共建缺乏耦合效应
目前,在思政课教师和教学管理方面,大学思政课和中小学思政课是分头进行的,一些地方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与高中阶段的思政课建设分而治之的情况。[5]即使由高校牵头成立指导委员会负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方面仍明显缺乏耦合力,亟须建设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
2. 主渠道教学共建出现脱节错位
对小学、中学和大学近年来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部分必修和选修知识的设定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抽象在中学,具体在大学”的内容反置最为明显。以高中阶段为例,思政课程中阐述的基本经济制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唯物辩证法等内容的抽象度和理论性过强,与高中生半成熟发展阶段的思辨水平不够匹配。这种错位现象比较突出,亟须全流程推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需要。
3. 社会大课堂共建缺少统筹整合
思政教育归根到底是要与人打交道,前提条件是各种信息能及时全面传达至不同层面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红色文化遗址、乡村振兴样板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甚至博物馆、文化礼堂等都可以为社会大课堂提供环境资源支持,然而这些零散的、无序的宝贵资源缺少有效整合,难以实现各层级部门和各学校间的信息融合和共享。
4. 大资源平台共建联动联通不够
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思政课实践必不可少的载体,但大数据共建共享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建立的一些思政教育平台互动性和连通性尚不足,还不能充分实现线上线下便利转换和协同操作,优质教育资源和大数据大模型基础上的智能化信息归集不足,从高校向中小学延伸、从城市向农村拓展上还存在短板。网络海量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还远远不够,跨学段、跨区域的思政课优质资源仍然是条块分割、各管一段,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思政平台与其他育人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还不充分,盘活存量资源、促进要素流动、提升资源效益的空间还很大。
5. 大师资体系共建协同效应不强
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配比事实上没有达到1∶350的比例,课堂教学仍然以大班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有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格局尚未形成,表现在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结对帮扶上的融合度不够;“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依然存在。在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持续改善、能力不断提升,但大师资体系建设协同效应发挥尚不充分,亟须引导和鼓励一体化教学教研、培养培训、社会实践,打造政治过硬、视野宽广、人格高尚、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以“五个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1. 构建大思政联合体
一是要构建一体化统筹机制。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和总体部署,建立市、县“四大家”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和每学期讲思政课制度,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走进课堂、推动思政课建设。教育工委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完善领导体制、建立责任体系、健全检查制度,一体化构建责任清晰、保障有力的统筹机制。二是要构建一体化推进机制。地市党委教育工委要牵头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咨询、督导评估等工作,打造课程建设研发中心、教学研讨交流中心、特色创建体验中心、师资队伍培训中心。按照“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中小学校”的形式,组建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配齐建强一体化建设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运行团队,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模式,以“体制对接”实现“育人衔接”。三是要构建一体化评价机制。要把跨校区、跨学段思政课“同向同行”程度和衔接效果作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督导。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等的首要要求。各学校要打破以考试和分数为核心的评价藩篱,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为重点内容,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运用考试、考查、观察、成长记录等多向度评价方式,建立“师生家校社”多元评价机制,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评价。
2. 打造主渠道教学新格局
一是坚持纵向衔接贯通。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一条主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逐步打牢各学段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层级递进,对于同一理论问题,不同学段要坚持相应的特色阐释和专属表达,实现思政主题“螺旋”和学生认知“上升”;在教学方式上坚持贯通培养,重点考虑相邻学段思政课建设的衔接问题,小学阶段要以情景式教学为主、让课堂“动”起来,初中阶段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让课堂“活”起来,高中阶段要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让课堂“辩”起来,大学阶段要以专题式教学为主、让课堂“研”起来。二是坚持横向协同联通。大中小学校之间采取学校结对、教师结对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黄冈市按照“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的方式,推动市域融合型教联体全覆盖,167个教联体内部实行编制统管、教师统配、教学统一,既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壁垒,又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加强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协同联动,围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育人要素,发挥各学校思政课育人的特色和优势,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与育人互促。三是坚持多方合力融通。“各地各校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6],打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由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协同建设思政课程素材库,全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校史资源,把伟大建党精神和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引入课堂,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3. 完善社会大课堂育人生态
一是加强校地共建。以高校为龙头,联合地方中小学校开展实践课程共建、资源平台创建、优质资源共享行动等,打造纵横到边、全域覆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深化校地合作,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贴近学生的品牌示范活动,广泛开展学生讲师团、志愿者公益活动、红色领航教育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大思政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学校联企业”“教授下基层”“师生进工厂”系列行动,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促进大学生和中职生实习实训就业,把思政教育的课堂延伸到企业产业、车间厂矿、田间地头。结合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大中小学生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树立社会大视野,体会家国大情怀,提升人生大境界。三是加强校社协同。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上,要统筹当地资源,兼顾实行大中小学共享,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建立相对稳定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为面向大中小学开设大思政课创造条件。[7]推动学校与企业、农庄等合作打造学工学农教育基地,与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等公益性单位合作共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支持学校建设并向社会共享一批特色场馆,宣讲革命历史,加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打造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的“行走的思政课”,形成“开门办思政”的育人新格局。黄冈市是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孕育了3位中共一大代表、200多位将军和44万烈士,全市共有红色遗址遗迹1017处,遍布10个县(市、区),社会大课堂共建红色资源富集。黄冈市思政课注重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和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将红色资源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串联整合发挥出更大效应。
4. 构建资源共享云平台
一是建设“师师共研”平台。大力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依托各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示范课程库等,系统推进网络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开发、专家指导评估、教师研修培训等工作,促进各学段教学优势互补、融会贯通。组建大中小学教育智库,将政策研究深厚、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知名校长、优秀教师、杰出班主任、卓越教研员等纳入智库,打造高水平智库平台;系统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项研究,举办一系列理论研讨会,鼓励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实践经验提供建议,积极推动教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促进思政课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针对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切实汇聚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智慧,共同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8]引导各学校结合行业特征、专业特色、学业特点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教研,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站位、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思政金课群,为思政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供资源支撑。二是建设“生生共学”平台。着力打造“大中小学手拉手·思政云课堂”,全面开展横向跨学校、纵向跨学段的“我们爱上思政课”优秀作品评选、学习成果分享等系列活动,实现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鄂州市建立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库,组建由鄂州思政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共200余人组成的教科研团队,常态化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展示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我讲二十大”思政金课评选,全员开展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评比和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全市15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共享“思政云课堂”教学资源。着力打造“学生版”思政课,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分类宣讲与综合宣讲相结合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将“书面语”讲成“知心话”,引导广大学子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理解和内化。三是建设“师生共进”平台。大力推广对话式、专题式、辩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打造以思政课学习共同体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双主体”,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广泛开展师生研学旅行活动,研发适合不同学段师生的区域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精品线路。全面开展“五个一”红色教育,即听一个红故事、唱一首红歌曲、看一部红影片、讲一节红课程、行一次红之旅,用好现实鲜活素材引领学生成长。
5. 完备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一是多渠道专业化配备。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机制,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9]。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选聘先进模范、名师大家、社科理论专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等走进大中小学讲“大思政课”。教育部设立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鄂州市合作,建设了涵盖鄂州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大学思政课教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带动作用。[10]落实“共同缔造”理念,建立“走教送教”制度,实行思政课教师“打通使用、多点执教”模式,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上好思政课。二是全周期系统化培训。统筹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性、长期性培养方案,建立分段分级全员培训制度,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培训体系,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培“五培”轮训思政课教师。打破大中小学校园壁垒,强化跨学段培训,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专家库共建、岗位比武、校外实践等联动方式,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推进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实践研修有机融合,着力在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专业素养四个方面下功夫,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三是示范性梯队化培养。大力实施思政课名师培育计划、思政课卓越团队建设计划、思政课骨干领航计划,培育和选树一批思政课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选派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下沉到中小学,全面实施“青蓝工程”,采取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式,构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思政名师、领军人才专业成长梯队体系。每年选树一批最美思政课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大先生”。
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第一课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以“五个共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决定了全社会都要共同参与思政课建设,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建,使之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育人的系统工程,真正在守正创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真正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