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 > 正文内容

以学习方式变革撬动学校治理能力提升

2025-01-03322

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机制创新,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如何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课程观、质量观、治理观,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成为区域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北京市通州区(以下简称通州区)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作为切入点,撬动文化、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等学校治理体系中各要素和关键环节的改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提升。

一、基本理念

一是学习方式变革是学校系统治理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学校改革的新命题。学校治理应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从文化生态、教学生态、家校社协同生态等方面,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

二是学习方式变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行动方案》要求“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聚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难点,需要以系统治理思路来变革学习方式、构建教学新样态,实现育人方式转型。

三是学习方式变革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关键抓手。学习方式变革是学校课程教学系统转化落地的关键抓手,学校的文化制度、课程方案、课程规划、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要素,要通过系统建构,形成互动、创新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落实减负提质,实现因材施教。

二、具体措施

(一)“一校一策”,做好国家课程的落地转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学校课程方案的落地转化。坚持 “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和措施。学校要从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资源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学科教研组要依据课程标准、校情以及学情,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制订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学科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情,对教材单元进行解构重组和优化设计,形成符合学情的教案和学案。

(二)文化建设,营造教学改革良好环境

一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和基础。营造融洽、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教给学生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和学生构建起相互尊重和合作、共享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即和谐的人文环境。二是组建学习小组,开辟学习方式的变革路径。小组学习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路径。把小组文化建设提升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层面,建立班级小组激励评价机制,设计小组组名、小组标语,评选优秀小组、展示小组风采,并利用墙报、广播等展示平台进行宣传表彰。通过小组文化建设提高小组学习动力和效率,提升班级和年级的文化氛围;通过学校文化、德育文化熏陶促进小组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特色、促进班级建设,提升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学习共同体。

三是校本教研建设,夯实学习方式变革基础。教研组是教师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在团队协作中进行教学研究、实践与反思;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可以深刻影响学习方式变革。教研组文化是本组成员基于对教育的一致性认识形成的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为本组成员提供了共有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在教研活动中共同破解教学问题。教研组在日常的活动中做到不断反思、知行合一,在研究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学案”导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和学法指导。首先,教师要建立对“学案”的基本认识,掌握学科设计模式、核心内容、问题链呈现方式、活动组织形式等实施策略;其次,对于“学案”的编制,由主备教师完成“学案”初稿,通过备课研讨会集体讨论研究,达成一致的改进策略,形成“学案”基本定稿;再次,通过常态听课、学情访谈、作业批改等形式进行调研,通过反馈、评估持续改进与优化“学案”,确保“学案”的有效落实。

(四)流程建构,实现课堂教学全要素改进

一个完善的教学流程是开展全链条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目标导引、情境创设、交流展示、精讲点评、评价伴随、巩固训练、总结领悟等环节的有机匹配,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深刻体悟;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运用独学、对学、组学、展示等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收获,学生主动交流、追求成功。随着有效课堂的实施,兴趣激发、能力培养、素养形成实现良性循环。

(五)合作学习,表现性评价提升课堂活力

以学习方式变革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以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以课堂作为学生表现性评价的载体,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建设良好学习秩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形式,以小组建设为基础,以表现性评价为保障。通过实施小组评价方案,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具体评价规则,促进学生在合作中遵守团队规则,尊重他人意见,共享学习资源,增强责任感,提升综合素养。

(六)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内生成长动力

过程性评价强调目标与过程并重,能够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纠正不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做到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相辅相成、匹配实施,以评促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关注学生知识、兴趣、思维品质的整体发展,激发学生在学习知识、动手实践、探究合作、自我认识、团结合作等方面的内生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评、互评、组评等多元性、互动性、对话性、即时性的评价体系,点燃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七)项目研究引领,构建学校治理新生态

通州区正在全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通优课”。“通优课”以“六有”评价标准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在“通优课”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教研与科研融合,即教研部门、科研部门人员聚焦同一问题,共用同一模型,共定方案,共用标准,同场指导,通过“校-片-区”三级展评,实施“改课提升”和“教学主张提升”两大行动,完成从“改课”走向“课改”,实现让“大多数教师上好大多数课”目标。通过教学主张的总结提炼,促使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学校治理新生态。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校文化、育人目标、制度体系、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突破口,也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学校治理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动态调整优化教育教学的各要素,使课程有效落地、教学提质增效、校本教研有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等目标得以实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s://aaghb.com/?id=38

分享给朋友:

“以学习方式变革撬动学校治理能力提升”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