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院:思政浸润 赛事赋能 产教融合 高质量培养新时代文艺新人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是XX学院培养文学、艺术及传媒专业人才的二级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音乐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9个本科专业。2021年,学院获批立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广告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国家级基地和专业立项建设突破。近年来,坚持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传文播艺,育美求真”的院训,积极转变思路,谋求内涵发展,精准发力施策,走出了一条“思政浸润、赛事赋能、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培养新时代文艺新人”的特色发展之路。
思政浸润? 全方位铸魂育人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以安徽省首批“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抓手,对照新文科建设标准,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立足于以“古朴厚重,融旧铸新”的铜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面向国家推进文化自信,明确了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文为切入点的育人格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探索形成了注重地域文化传承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文化融入,创新资源。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传承区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铜文化)、社会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基础课程,设置地域文化必修与选修模块,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如《XX铜文化》《XX铜雕塑》等特色课程群,打造“青铜文化专题”“皖江文化”“桐城派文化专题”“徽州文化专题”“江淮文化”等课程内容模块。二是课程培育,价值引领。成立了安徽省“文化+”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打造《新闻采访学》《中国新闻传播史》《大学语文》《中外美术史》《广告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本实现了专业全覆盖,形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多方联动的“思政+”的新格局。三是名师带动,示范促进。建设有安徽省“铜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名师工作室,学院教师入选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安徽省高校思政工作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名家青年英才、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和卓越教坛新秀,2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5人获评省级教坛新秀,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推进思政育人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赛事赋能? 双向度教学相长
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把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借助校内外各类赛事、平台,以赛促教,教赛结合,以赛促学,教赛相长,多措并举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赋能。一是以赛促教,强师赋能。以教师教学竞赛为依托,不断锤炼我院教师教学基本功,持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业务能力扎实、精神面貌抖擞的教师队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教师获安徽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8项。二是以赛促能,锻炼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实践赛事,将比赛成果转化应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等实践,推动以赛促改的教学改革,确保比赛成果转化为持续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教师获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公益广播电视广告一类扶持5项、二类扶持8项。三是以赛促学,增强能力。以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为抓手,全面实施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探索,使学科技能比赛成为学生长学识、强技能、提素质的有效平台。近五年来,学生共获全国学科技能比赛奖项50余项和安徽省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奖项700余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均位居安徽省前列。以竞赛为依托的“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大广赛’为抓手深化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广告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深化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等6项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产教融合? 多角度服务地方
聚焦文化数字创新,紧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积极走出去寻求校地、校企合作结合点,逐步形成“人才共育、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一是建言资政,决策参考。聚焦区域文化发展,撰写的《徽州文化传承创新的数字化路径》《四大战略推进安徽省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分别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和省委领导批示,《挖掘长江文化资源 助力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等17篇报告被XX市领导批示;主持完成《XX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二是注重转化,实现应用。与企业共同制定《铜及铜合金表面彩色抗氧化膜处理》技术的国家标准;教师多次承担国家、省市青铜器修复工作,与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共同承接“国宝青铜器‘陈璋壶’工艺复原”课题。近5年为30余家铜企业开展咨询服务60余次,横向到账经费达到 1000 余万元。三是开展交流,文化传播。2009—2019 年连续参与举办中国(XX) 青铜文化博览会和联合举办中国 (XX)国际铜雕艺术展;2015年以来与XX市台办举办海峡两岸铜雕艺术大学生实训夏令营,与中国台湾地区130名师生开展铜雕艺术品设计、铜雕艺术学术报告活动。2022年主办中国(XX)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铜加工产业出谋划策;主办省“铜工艺品设计大赛”,设计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作品远销泰国、印度等国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