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 育人育心——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将延安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直以来,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党建引领、师能提升、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基地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红色基因资源库”,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打造以延安为基点的红色基因教育的体系创新
延安精神是延安的金字招牌,在革命年代延安精神是为了救国,在建设年代延安精神是为了发展,在新时代延安精神则是为了民族复兴。正是因为延安精神具有这样鲜明的时代价值,所以才能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也是我们教育人的根本遵循、目标导向和行动指南。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基于“温暖、奋进、荣耀”的办学定位,通过挖掘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延新一小梳理出了自己的育人目标——忠于理想、善于创造、乐于奉献、敢于担当。以延安精神为精神内核去引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最终培养出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尽责性和坚韧性特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紧紧围绕“赓续红色血脉”一条主线,用好党中央在延安革命十三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两笔宝贵资源,整合市内、省内、国内及世界圈层资源,形成以延安为基点的红色基因教育协同体系。延新一小创新校内课程思政开发新路子,探索以党组织领导为保障、以年级组为依托、以学科组为基础、以课程组为抓手的“四轮驱动”集成备课室教育品牌。依托“集成备课室”,先后打造了“育爱晨会”等课程品牌,“抗疫中的数学”“走进八一敬老院”“走近身边的英雄”等精品项目。打造“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品牌,依托“教育基地”建设,将延安精神的历史资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资源贯通起来、融合起来,切实把红色基因教育从校园“小教室”走向社区工厂田间地头的“大课堂”。
二、打造以红色基因教育“沉浸式实验室”的品牌创新
通过科学系统的思维模式,延新一小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将办学八年来的课程思政实践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
(一)以育人为核心,着力打造“红色小空间”“红色近距离”“红色微视角”三个品牌,教室、楼宇、校园的红色文化空间整体规划,建设“红色多维度生态教育社区”文化空间品牌,建设“沉浸式课堂”大矩阵。
一是用好特聘辅导员队伍,创建“红色小空间”教育品牌,将“齐心书屋”和“晨阳爱心书屋”打造成主题鲜明的“沉浸式实验室”。二是发挥孩子这支主力,创建“红色近距离”教育品牌,用儿童画、手抄报等载体展示“红军长征”“斯诺延安行”“抗疫与数学”等教学主题,通过红色英文专场、抗疫数学专场等教学实践的展开,积极引导孩子们全体参与,让孩子们沉浸在红色教育教室的磁场中。三是依托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和“宣传小骑兵”等载体,创建“红色微视角”教育品牌。通过“创作+宣讲”的模式,将楼宇空间和校园空间变身成为孩子眼中的“微视角”。
(二)以社团为抓手,打造五育并耕项目,打磨“课程+专题+活动”的课程思政链条,在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上下真功夫,绘好“沉浸式课堂”延长线。
2021年以来,在版画社团等活动中围绕百年党史重大事件,成功地打造出“木刻童心”项目,用版画参加此项社团活动的孩子们普遍接受一次通俗易懂的党史学习教育,该项活动受到顾秀莲等老同志的赞誉。历次“红军小长征”活动,均能够做到以“小长征”为抓手,美术、音乐、书画、广播等各社团跟进活动,授课教师依托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形成“1+1>2”的整体效果。
三、打造以红色基因教育“红塔教育”的集成创新
倡导“一切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坚持课程思政和学科实践两大模块相渗透,打造出“红塔教育体系”的集成创新,并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机制。
通过高质量实施“第一课堂”,特色化持续推进“第二课堂”,用全方面育人视角设计“第三课堂”,“红塔教育”努力塑造“双新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新生态,探索立德树人新路径。
打造“红塔教育”的第二课堂。注重美育教育,以红色体育为主体,系统思维和生活实践为两翼,构建以红塔教育为载体的初心教育体系,形成我校立体多维的生态教育社区。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需要,并将“文明塔、智慧塔、健康塔、艺术塔、创造塔”的全链条评价体系贯彻其中,打造第二课堂的培养生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托延安丰富红色资源,开发“育爱晨会”“四节两会两展两长征”等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创新“红色小喇叭”宣讲团、“寻访先辈足迹”“说唱塑画写,童心颂党恩”等系列红色主题课程。
四、取得成果的主要内容
1.品牌共建·课程集成·打造基地:用延安精神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以延安为基点的红色基因教育协同体系。
学校围绕延安红二十六军红军小学这张金字招牌和“赓续红色血脉”这条主线,打造以延安为基点的红色基因教育协同体系。
(1)启动“红色时空连线”,创新校际品牌共建体系。
学校全力启动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及深圳等兄弟学校的“红色时空连线”,连接各地、延伸国外、跨区域讲好延安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老区学校“品牌办学”的新路子。自建校以来,学校与兄弟学校累计开展线上教研、会议、课程建设180余次,先后组织教师赴总校参加课程思政的培训及教学交流培训220余人次。
(2)探索“课程集成备课室”,创新课程思政开发体系。
学校打造“育爱晨会”“微型党课”“千人党课”“游园党课”等特色课程,把红色信仰牢牢根植于学生心中,培育新时代的“红色小传人”。以游园会的形式在学校走廊两旁挂满写有党史知识竞答题的彩旗,举行“千道党史千人答”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党史知识;在开学典礼、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纪念袁隆平院士等活动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红霞向全体师生讲授“科技兴国,勇担使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的“千人党课”;在每周一“育爱晨会 ”上,党员教师用“微党课”的形式开讲40节次。在班队会的“微党课”上,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牢记总书记对全体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的殷殷嘱托,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创新红色资源建设体系。
学校依托“教育基地”建设,创建校内红色课堂,开发校外红色实践基地,共享红色馆藏教育资源,形成红色资源网,让孩子既能看到沧桑历史,又能感受到火热时代,切实把红色基因教育从校园“小教室”扩展成联通社区工厂田间地头的“大课堂”,让课程与资源同步建设,家长与学生同步成长。
2.拥有格局·善用资源·讲好道理:用延安精神提升思政课程实践,打造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内容的“沉浸式实验室”。
(1)拥有“大格局”,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守好“大思政课”精神引领的这块田。
用红色基因根植理想信念。“五旗教育”、建队日的“传旗仪式”,邀请老红军讲述红旗的故事,组织师生走进梁家河、南泥湾、西北局、学习书院等革命旧址进行红色之旅,开展延安精神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灵,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2)善用“大资源”,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中,抓住“大思政课”文化浸润的牛鼻子。
以学生为轴心,打造“红色小空间”。学校打造红色革命体验馆,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发挥“五老”作用,建设“齐心书屋”“晨阳书屋”“海洋书屋”等阅读区,支撑起“红色家风家书”“精神谱系”“知青岁月”“新时代新思想”系列品牌课程实践,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接受革命历史的洗礼。
营造“红色近距离”。学校的“红色长廊”记录着党的一大到二十大的发展历程;悬挂的巨幅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让学生时刻铭记自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玻璃幕墙上的红色歌曲和经典诗词让延安精神走进生活;“飞夺泸定桥”“重走长征路”“红色小传人”“延安十三年”等红色体育游戏,让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书。
以社团为重心,打造五育并耕项目,打磨“课程+专题+活动”的课程思政链条,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由校内走向校外,绘好“沉浸式课堂”延长线。
(3)讲好“大道理”,把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中,实现“大思政课”知行合一的新目标。
学校开发了“红色精神我传承”“红色旗帜我接力”“红色历史我知晓”“红色榜样我学习”“红色经典我传唱”“红色美育我践行”“红色遗迹我探寻”“红色文化我体验”“红色延安我自豪”“红小战士我荣耀”十大幼小衔接启爱课程和“红色记忆”小升初衔接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确立了“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走好中国路”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精心组织“阳光体育”“文明出行”“爱心传递”“科技创造”“艺术展示”“红色体验”等多种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的育人途径,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使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人心的天地。
学校与延安各个革命旧址、纪念地进行合作,实现馆校联动,充实展品,让革命文物说话,培养小讲解员,邀请讲解员来为孩子们讲思政课,借助“红色小长征——徒步越野”,让每一个学生在小学6年内走遍延安的每一个革命旧址和纪念地,体验长征艰辛,重温先辈事迹;学校与科技馆、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借助“绿色小长征——植树踏青”活动,践行绿色生活,倡导低碳出行;学校与社区、学校共建,让学生学会大胆开口,礼貌助人,文明乘车,环保生活。学生们走进八一敬老院和孤儿院送爱心、走进乡村小学慰问贫困生、走进梁家河等革命教育基地……让思政课堂取材更广、范围更大,进一步发挥出延安精神的育人价值。
“跨学科学习”让思政课的影子出现在“百年百事”“说唱塑画写,童心颂百年”油画、国画、书法、剪纸、浮雕、掐丝珐琅、版画等美术作品中;项目合作让“中国车、中国路、中国船、中国星、世界塔”创意模型彰显大国风采;主题实践“衣、食、住、行”废物利用创意手工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整本书阅读”让“红色家书”穿越百年真情告白;用英语讲好延安故事,让延安精神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3.营造氛围·培养意识·壮大队伍:用延安精神助力教育共同体,构建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实践路径的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将社区、机构、单位等社会团体和优秀个人都纳入教育主体中,构建起联通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共同体”,提出“新主体育人”教育理念,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开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新形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新格局。
(1)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全员德育氛围。
借助导师制的引领、互助组的扶持、团队工作坊的协作、成长训练营的打磨、金点子论坛的经验汲取、班队示范课的带动、微信平台的推广、教师宣讲的自我提升等为教师成长搭设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思政课”大练兵活动、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引导青年教师梳理育人经验,努力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队伍。
(2)帮助学生自主成长,培养担当服务意识。
少队部成立策划部、宣传部、活动部等小组,通过岗位竞聘,选拔班队小干部,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服务集体的意识。“红领巾提案”,让学生走进两会,走进社会,关心家乡发展,关注民生民意,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家、为家乡、为学校、为班级建言献策,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意识。“模拟联合国峰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和同龄人一起关心世界、关注未来的平台,站在世界的角度看问题,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责任担当,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服务人类的意识。
(3)促进家长自觉成长,壮大思政育人队伍。
学校成立三级家委会,建立家校微信平台,真正将家长纳入学校建设中来,承担起主体育人的重要任务,开展“新主体成长训练营”、班级家长会、家长课堂、家长志愿者、亲子实践等家校活动,有效对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做到家校协同的无缝对接。学校制作“心星点券”,以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评价为内容,通过“心星银行”,评出“文明、智慧、健康、艺术、科技”五星少年,教育学生为成就最美自己而努力奋斗。
目前,学校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主题教育为导向、实践教学为抓手、网络思政为延伸”的“四维一体”红色思政课程育人体系,辐射带动13个县区23所学校,有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值发展。
牢记来路,方能坚定前行,滋养初心,才能担当使命。作为延安人,我们有责任在“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实践探索中勇立潮头,紧跟时代步伐,用好思政课这把“金钥匙”,全面提升品质塑魂育人成效,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重要指示,成为一所既承载着延安教育希望,更孕育着“红小”梦想的红色摇篮,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人生的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