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委书记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教育工委书记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目前,我国的大中小学都设有思政课,其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异。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需要多维发力,同向同行。
构建大中小螺旋式上升的教育目标体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总体目标的一体化和分目标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差异,为此,需要制定不同学段的教育分目标。小学阶段强调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注重思想基础打牢,高中阶段侧重政治素养提升,大学阶段强调使命担当。在明确总目标的基础上,各学段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以便了解前一学段的思政教育情况和学生思想状况,以此为本学段的思政教育提供坚实基础。此外,要明确与后一学段思政教育的范围边界,以更好地发挥各学段的思政教育作用。将总目标融入各学段的具体分目标中,以确保整体衔接,实现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求。
深化一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和教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价值观追求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课程和教材。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实现系统性与递进性的统一。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学段的课程体系目标,坚持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在教材内容方面,要打破学段之间的壁垒,将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此外,要加强各学段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小学阶段注重启蒙与感知,初中阶段注重基础打牢和人格塑造,高中阶段注重常识学习和素养提升,大学阶段注重理论学习和价值引导。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需要重视各学段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衔接,改革创新现有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机制,引导学生从“是什么”逐渐过渡到“为什么”,进而螺旋式上升到“怎么做”,以此拓宽横向视野,深化纵向思考,确保各学段的思政课具有各自的侧重点,并实现逐步推进,从而实现整体协同发展。
建立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的一体化,推动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和“缺乏交流”的现状,树立“跨学段”意识,建立内部沟通体系。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主动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接。定期举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研活动等,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界限,通过教师交流、轮岗轮值、集体备课等方式,在不同学段和地区之间建立联系,相互分享人才、成果和资源,促成合作,打造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同时,在一体化建设中,要引导思政课教师积极改变、强化协同合作意识,根据“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体要求,转变教育和教学观念,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
搭建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通。思政教育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育人资源。建立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不同层次的理论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和集体备课平台,将分散在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聚集在一起,串联大中小学各学段涉及的理论和知识,从而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同研同学同教”。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将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相融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应性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现实情境中,帮助不同学段的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和实践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