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桥村地处建德西部,唐代著名诗人李频的故乡。我们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45名党员,1386人。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村干部就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村里,开展“劳动一小时”。我给他们准备了劳动“四件套”,扫把、手套、夹子、修剪剪刀。先劳动,后办公,有时候一边劳动还一边讨论讨论村里的事情,效果还挺好。
既然要做,我就想认认真真的去做,不能应付,搞形式。龙桥村有3个网格,我们从最简单的环境卫生整治开始劳动,每周排好计划,一个网格一个网格的清理。每天第一件事,我在微信群里先发布一下集中整治的点位,村干部到办公室自觉得拿上“四件套”出发了。
我们村干部中女同志居多,只有一名男同志,但是干起活来,这支娘子军一个个都很厉害,从来不喊苦喊累。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雷打不动,不管刮风下雨,按照计划天天劳动。就这样日积月累,我们把每个网格,每条路,都已经整治了一遍。村里的绿化都是我们自己修剪,减少了村里的开支。现在到我们村,变化还是比较大,成效也是明显的,可以说每个网格内都清清爽爽,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现象。
劳动一小时,说实话,干几天很简单,但是坚持真的很难。特别是到了夏天,6点多钟太阳就很大,干一会儿就一身汗,我们村的女同志都晒的很黑。有时候,我也有过畏难情绪,有时看着他们跟着我干的这么苦,也会问自己这么苦这么累值得吗?
有一次,我们在路边捡垃圾,有个村民拿着一袋垃圾出来正好要出来丢,看到我们清扫很干净,扔垃圾的手又缩了回去,看着我们说,“看到你们每天这么早就来扫,我都不好意思倒垃圾了。以后我家门口,你们放心,我都自己扫干净。”听到他这么讲,我们也感到很欣慰。村庄环境越来越好了,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我们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一次清理干净很容易,维持下去比较难。如何让村庄的环境保持下去,只靠我们几个村干部、网格员天天来劳动是不够的,要发动更多的农户也参与进来。于是,我们对劳动一小时实施双积分奖励制,劳动积分和美丽积分,参与劳动有劳动积分,同时对农户实行“门前三包”,农户自己家的庭院、门前、屋后由自己打扫,有美丽积分。每年对做的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将近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不断丰富“劳动一小时”的内容。除了环境整治以外,我们还结合李家镇的“幸福方桌计划”,做好“一老一小”服务。有一次,我们到上龙桥网格整治,走到独居老人夏大姐家里,她已经90多岁,4个子女都在外地,一年到头也回来不几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我们走到她家后,家里比较脏乱,特别是厨房的油烟很厚。她年纪大了,自己也没有力气去清洗。我们村两委和网格员7个人,利用半天的时间,把她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干净净。她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这么好,还来帮我打扫,太感谢你们了。”
人年纪大了,最怕的是孤单,特别是过节的时候。我们就清明节做清明馃,端午节包粽子,送给独居老人,让他们也有过节的感觉。有一个独居老人,前几年得了半边风,手脚不灵活,自己做不了清明粿。吃到了,我们给她送去清明粿,真是高兴,笑着说:“我还以为今年没有清明粿吃,没想到你们给我送来了。”
劳动中的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劳动到哪里,就顺便到附近的农户家里转转,聊聊天,老的人最喜欢我们走到家里和他们聊天。我们经常去转转他们在外的子女也就放心了。
通过劳动,环境变美了,开支减少了,老百姓的满意度提高了。我们如何能在村集体收益上出一工,也是我们村两委干部一直考虑的问题。
今年,在镇里的支持下,我们争取到了杭州市帮扶集团漕运集团帮扶项目资金40万元,打造了共富工坊——“笋干工坊”。笋干工坊除了可以加工笋干,还可以做番薯干。有个共富工坊,我们的劳动内容更加丰富,工坊的前期建设中,我们没有请过务工,都是我们村干部、网格员、乡贤等整理场地。这个月已经建成投产,从第一批生产出来的笋干来看,品相还不错。接下来,我们打算在村集体的田里种番薯,我们也会把农户的番薯进行收购,这样上半年可以做笋干、下半年做番薯干,增加农户的收入,促进村集体的增收。
“共富工坊”也得到我们村乡贤老王的很大帮助。他自己开个食品公司,做坚果加工,所以在工坊的生产经营和产品销路方面,他比较有经验。他帮助我们一起建工坊、收笋干、代销售。我们对销路充满信心,对村里的发展也充满信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劳动一小时”,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来换取龙桥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