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制胜法宝,也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如何才能搞好调查研究,我们党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成功案例,认真学习这些宝贵经验,对于落实中央要求搞好主题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选点、蹲点”和“选题、破题、解题”(简称“两点三题”)的调查研究方法,是搞好调查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选题选点:调查研究的思想准备和工作方案
调查研究是认识具体实际、把握事物规律、形成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求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搞好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目标选好题目,根据题目选准典型,这就是所谓选题、选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方案的制定。例如,我们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开展一次调查研究,首先就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与基本要求,明确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要求与问题导向,抓住要害选好题,以扎实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储备瞄准一个靶心。在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做实农业所有工作和促进农民增收稳富的前提,产业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业质量效益、繁荣农村各项事业。因此,选一个如何才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题目就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对甘肃这样一个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来说,摸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完善工作思路更显得十分迫切。
选好一个题目不容易,为解决题目所涉及的问题选一个可解剖的典型同样也不那么简单。从二者的结合上说,选题是选点的前置条件,不同的调研题目肯定会指向不同的调研地点。选点的关键是“选典”,即选好最典型的蹲点区域。选点不能只选先进典型,也不能只选落后典型,而要选那些有成绩有经验可总结,又有问题有差距需解决的地方;不能只选那些条件好容易解决难题的地方,也不能选那些特殊困难太多问题特别难解决的地方,而要选那些条件具有普遍性、问题具有共同点、方法措施可推广的地方,以放大调查研究的综合效应。在科学选题、准确选点基础上形成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案,便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望取得高质量的调研成果。
蹲点破题:调查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基础工程
选好典型之后,要根据工作方案真正扎下去集中一段时间蹲点,即在选好的点上扎扎实实开展调查工作。一般来说,蹲点之前先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所选之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形成一个大体的印象,并结合事先形成的工作方案写成一个有针对性的调查提纲,即此次调查要在你自己的思想上解决什么样的认识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数据、情况、个案和统计、汇报、访谈、座谈的支撑,进点后逐一去了解、去琢磨,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毛泽东同志1935年5月利用红四军在安远、寻乌和平远等地分兵发动群众之机,对寻乌进行了一次十多天的深入调查,他通过直接走访当地干部、群众,查阅原始材料,特别是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问题、不同方式的各种调查会、“神仙会”、交流会,以聊天、对谈、拉家常、说事情、解个案的形式,了解、掌握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信息。这次调查毛泽东全面了解解剖了寻乌的行政区划、交通状况、商业特点、旧有的土地关系、农民与地主在土地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得来全凭他蹲得住、蹲得深、蹲得准,白天走、看、听,晚上思、研、写,经过这一番蹲点的实践,他对当地的政治环境、社会状况、阶级划分、土地矛盾、商业运行、交通限制、发展潜力、工作着力点等有了一个清醒全面、客观准确的认知,为制定红军在此类地区的工作方针、行动策略有了一个基本的打算,为后来工作中的一些成功做法提供了实践基础。比如为确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民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依据。用事实说话,讲清其中的道理,不仅当地绝大多数群众心服口服、乐意接受,红军干部战士也心里亮堂,做起工作来有理有据、有度有节。这就是蹲点的好处,这也就是破解难题的开始。所谓“破题”不仅是了解到该了解的情况、想了解的情况,实际工作中还会出现很多事先并没有预想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所有问题、信息、情况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在思想上明确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认识上抓住问题的症结、在调查的基础上为研究打开了思路、打开了眼界、打开了前景,这就是破题了。
与毛泽东同志当年开展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的蹲点功夫相比,有的干部搞调查研究只是“走马观花”,往往是一两天时间,十来个要看的所谓“点”,几份汇报材料,几张宏伟蓝图式的展板,说者口若悬河,听者不甚了了,形式很足,内容不少,所获自然有限。要实现调查研究有收获,首先得保证足够的时间真正进点入户,真正抓住一个典型深入解剖,虽不能求面面俱到,也必须多面观察、立体透视、总体把握。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好的调查研究群众观。
着力解题:调查研究的认识成果与实际效用
毛泽东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仅为当时开展革命工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在我党历史上鲜明地形成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政治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强调开展更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旗帜鲜明地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
调查研究不是为了装潢门面,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解题”,如此说来,辛苦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目的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所谓调查研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折腾群众,不仅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也是官僚主义的表面文章。这种调研,组织不会满意、群众不会支持,自己也是劳心费神而一无所获,不能推动工作。
真正的着力解题就是在调查基础上的有科学结论的深入研究。首先是把了解到的情况、信息、材料认真地梳理、科学地整理、有效地处理,使“死”的材料积累,变成“活”的问题矩阵。其次,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研究问题、对接政策、思考对策,没有理论的指导,材料只能是一堆什么事情也解决不了的“乱麻”。如何使一堆“乱麻”变成有用的信息、重要的情况和鲜活的个案,就需要理论分析的框架、科学破解难题的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比如,解决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问题,如果不站在当地老百姓的立场上,不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只为应付领导、对付群众而做表面文章,解题的方向就必定走偏,所想的办法就只是为形象工程而存在。因此,端正政治态度、站稳人民立场、树立群众观点就显得十分重要。最后,解题不仅是为了解决所选之点的问题,而且要有可推广能复制的经验总结,有“举一反三”“旁敲侧击”的效果,如果一个调研报告只能解决一个“点”上的问题,而毫无“面”上的意义,这个调研也不能说是完全成功的。当然,这也要分层次说,越是基层的调研就越要解决一村一社的具体问题;越是面向一县一市全局的调研尽管切口是小的,选点是少的,但普遍性问题一定要深度触及、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有效的经验,解决面上的问题。